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9820字。

  N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N1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语文卷•2015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12月月考(201412)】N1 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
  舟的退想
  人类文明诞生之初,便有了舟。
  《圣经•创世纪》中,神对诺亚说:“你要用歌斐木造一只方舟。”洪水退去后,地上一切恶的生命都消失了,诺亚走出方舟,重建以善为根基的生活。这是一个悲惨中又透着一丝温情的故事,那一丝温情便系在方舟之上,舟为先民们提供唯一的庇护。
  第一个在舟中作诗的人大概是屈原。我猜想,屈子的最后岁月,有一大半是在舟中度过的。他所度过的时光应当加上“水”的偏旁——“渡过”。在《涉江》中,最悲哀的诗句都是与舟有关的,“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舟是屈子的知心,屈子心如乱麻,舟也在历史的长河上荡漾,
  六朝人的故事总少不了舟。雪中访戴的王子猷,兴趣只在乘舟的过程而不在访友的目的;波涛汹涌中唯有谢安神色不改,处舟中如处平地。《世说新语》中最有名的故事之一是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朗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舟成了考验人格高下的标尺,有限的空间,可见无限的胸襟,同舟又怎能不共济? 
  谁能统计出唐诗中有多少首是在渡口和舟中写成的呢?我想,大概是不会少于三四成的。中国人的时间意识大约是在舟中获得的。路易•加迪在《文化与时间》一书中为中国文化中强烈的时间意识所惊叹,原因很简单:困居在石头城堡里的欧洲人孕育出了空间意识,而寄身于舟中唐代的诗人们最大限度地从舟的身上汲取灵感。最后,舟成为他们生命的归宿。李白的最后一夜是在舟中度过的。他为了捞水中的月亮失足落水,谪仙终于回到了天上。杜甫也是在舟中告别了他深爱的世界,“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少年王勃覆舟而亡,像一颗流星划过初唐的天幕,对于这位早熟的天才而言,这样的结局幸耶?不幸耶?千年之后,在遥远的英伦岛国,也诞生了一群舟中的诗人:雪莱、济慈、拜伦、华兹华斯……他们虔诚地把名字写在水上,因此永恒。
  宋代最爱坐舟的当推东坡。出三峡,游石钟山,观赤壁,赏西湖,谪海南,哪一次离得了舟?可以说,铭刻千古的前后《赤壁赋》是东坡与小舟共同完成的。在东坡的理想世界中,舟亦为不可缺少的道具——“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东坡已明确地区别出,陆上生活与舟中生活并非形式上的不同,而是本质上的差异。陆上的生活“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舟中的生活“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是自由与不自由的对立。在陆上,生命向世界关闭;在舟中,生命向世界敞开。
  绍兴是舟的王国,周氏兄弟都是在舟中长大的,舟的行程是无痕的,水上的波纹分了又合,无痕的舟路却在心灵中留下最深的痕迹。波心荡,冷月无声,舟中的人生容易导向虚无,河边没有系舟的树,舟上没有入水的锚。舟貌似轻巧,内心却是沉重,轻舟中的周氏兄弟写下了分外沉重的文字。到了后来,是否人在舟上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们一直保持着舟上的心境。行过了多少急流,多少险滩,避过了多少礁石、多少漩涡?
  当诗人们认识到人生的实质是“逆旅”的时候,那颗并不怎么坚定的心便开始了对幸福孜孜不倦的追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那么多的桥供我们轻轻松松地走过去,我们不得不乘舟,在舟中咀嚼生命的轻与重,在水声和星群里让眼睛放光。舟驶得越远,看到的景象就越丰富,体验像金箔一样延展出宽广的幅度,几乎有可能覆盖在屋中所获得的所有体验。
  走进舟中,便意味着开始一场前途叵测的精神跋涉。
  我喜欢这样。
  14.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2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舟中获得的体验比作金箔,生动形象(1分)。表现了舟中获得的经历体验珍贵而丰富,这是呆在屋里的收获所无法比拟的(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意的能力。要重点理解“金箔”和“所有体验”。“金箔”是舟中获得的体验,用“金箔”表现了舟中获得的经历体验珍贵而丰富。
  【思路点拨】所谓句子的含意,它包括三层意义: 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