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420字。
论说结构的基本模式
湖北省云梦县第一高级中学 陶兴国
(训练要求)
我们这里所说的“论说结构的基本模式”,就是论说文布局谋篇的基本“法”,基本套路。下面我们介绍两种基本的
结构模式。
一.起承转合式
“起承转合”几个字受了“八股”的牵累,名声不大好。但实际上它反映了一种结构文章的规律。且不说相当数量的绝句、律诗,就是“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就是现在报章上的论说文,运用“起承转合”的并不少见。比如韩愈的《师说》,开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点,这就是“起”。接着从“为什么”的角度讲从师的必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而“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所以“必从师”;而且“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从师”应是以“道”为转移的。——这就是“承”,是丛正面承接而下,论述自—己的观点。接着一句感叹,“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揭示种种耻于从师的行为和言论,以及由于耻于从师而造成的严重后果:所谓“君子”,其智乃反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就是“转”—再由前边的正面论述“转”到对错误言行的批评,是从反面来论述自己的观点。最后举孔子的言行为证,既扣住了开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又把正反两面的论述绾结起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就是“合”,是总结,是综合下是论证的结束。再如苏洵的《六国论》。开头便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并进一步加以申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是“起”。接着就是“承”,分别从“赂者”“力亏而亡”和“不赂者”失援而亡两个方面论述自己的观点,这两段构成了文章的主体。正面论述之后,就此“打住”未尝不可,但作者却又“转”出一层:“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是一个假设复句,从反面设想“不赂”之策。这一“转”不仅使前面的论述有了衬托,更加有力,而且也为讽喻宋王朝统治者做了伏笔“悲夫”之后为“合”,把“亡”之教训和.“不亡”之出路总而论之,结束论说的过程。
例1 良心无价 曹培云
如果以“什么东西不能卖”为题向10位商界朋友发问,恐怕会有10个不同的答案。这很正常,每个人的秉性、习惯、修养均不相同,我们似也没有强求人家一致的必要。但是我想,至少有一样东西大家都不能卖,那就是良心。
良心,说白了,是指人们对是非的正确认识,特别是跟自己的行为有关的正确认识。良心无价,它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有没有良心决定着一个人的形象;而对于一个经商者来说,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形象,而且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利益,小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