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10800字。
姜堰二中三模试卷
高三语文备课组  05.5.27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第1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3.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数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第一卷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第二卷的答案直接写在答案纸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答案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1卷(选择题 共39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拮据    狙击   规矩   龙盘虎踞   笑容可掬
B.庇护    裨益   辅弼   两地毗连   刚愎自用
C.栖息    蹊跷   沏茶   芳草萋萋   休戚相关
D.旌旗    矜持   晋级   荆棘丛生   蚕食鲸吞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饮誉   发详地   心心相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B.幅员   打水漂   首屈一指   陪了夫人又折兵
C.蛊惑   敲竹杠   元气大伤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D.沉缅   捅娄子   胁从不问   一个萝卜一个坑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或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五一”前后,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成为世界媒体瞩目的焦点,海内外华人也一同关注这次来之不易的历史性会晤。
B.“超级丹”林丹在这次“苏迪曼”杯大赛中又一次脱颖而出,用实际行动向人们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C.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最近发文裁定:长虹并未对竞争对手厦华构成侵权。至此,围绕“CHDTV Ready”的商标标识之争尘埃落定。
D.开发区管委会决策英明,果断从外地招聘了一批能人,招商引资搞得红红火火,真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啊!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电视、广播、影像、媒体、网络所组成的世界,在“影像化生存”的今天,正代替人们身边的现实成为生活本身,同时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我们。
B.如果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社会生活造成的严重危机和对自然资源构成的巨大负担,那么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很难做到。
C.本文是作者2005年第一次参观哈佛大学的游记,叙述角度独特,见解深刻,不愧为世界一流学府。
D.教育部近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高校坚决执行国家关于招生录取工作的政策和规定,严格遵守工作纪律,杜绝营私舞弊的行为。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组合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潜—东晋—《归园田居》—田园诗
B.归有光—清代—《项脊轩志》—散文
C.曹禺—现代—《日出》—新诗
D.海明威—美国—《百年孤独》—小说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规定中指出:“列入《名录》作品必须是代表性的传统杰出工艺,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认同,又因种种原因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这些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各类戏曲和相关的面具、服装制作工艺;舞蹈,如民族民间节日舞蹈、祭祀舞蹈、礼仪;音乐,如各类民族民间音乐以及乐器制作工艺;口传文学,如神话、传说、史诗、游戏和故事;各种精湛杰出的工艺、手工艺:比如针织、织染、刺绣、雕刻、竹藤编织、面人制作、玩具制作和剪纸等。”
回顾历程,可以看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熟悉而又陌生的民间现实的认识过程,同样经历了时间的代价。三十年前,形成了最早的世界遗产公约(1972),当时主要是历史遗产和自然遗产两项,主要指有固定空间形式的文化遗产,简称物质遗产或有形遗产。
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当经济迅猛发展到每个地域后,相应而来的是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发生急剧消亡和流变。经济的迅猛发展并没有解决人类和谐生存的精神问题,幸福的概念被物化。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本土化的问题,关注人类自己生存的根系,关注不同族群的历史生命记忆和独特的生存象征,开始关注人类文化不同的精神存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统存在与可持续发展。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设立了《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1年公布了世界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亚洲四项,中国的昆曲入选。
围绕着口头文化传承下来的习俗生活,我们能列举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陕北春节习俗中的民间艺术:古老的社火、民间剪纸、民间秧歌、转九曲、燎火塔、皮影戏、面花等,还有南方的 难戏,少数民族地区的苗族刺绣——一部穿在身上的神话史书,藏族的口传史诗《格萨尔》,纳西族的《东巴红》,彝族的民间漆器,土家族的西兰卡普,蒙古族的史诗《江格尔》,蒙古长调,都蕴含着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鲜活野性的生命风采。
口头文化传承是一个充满人性活力、有着独特思维的传统,是一个具有真正文化时空含量的传统。民间文化的积淀是超越时空的。文化的大树总是在民间的土壤里埋藏着根系,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那样,“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社区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
活态的非物质文化,它的消失是永远的,是不可再生的。民间活态文化像自然生态一样,我们不仅要提倡生态环保,同时也应大力提倡文化环保。中国自古以来文化与自然就是一个整体,这正是我们祖先提倡的天人合一精神。作为文化遗产大国,中国从物质遗产到非物质遗产,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这是我们用巨额的时间白银换来的,用我们漫长古老的农耕文化生活换来的。在民间,许多古老文化原型在不同时代通过积淀形成了不同文化形态的迭层和变体,只不过我们还没去从容地认读,便面临着消失。我们应当去打破地下考古和地上活态文化、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之间的隔阂,打通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深层联系。
选自《承传活态文化》
6、下列对“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社区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一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涵着一个民族古老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基因,具有鲜活的生命风采。
B.处于弱势边缘文化的民族,如果不设法保护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面临被强势文化侵蚀的危险。
C.每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突出代表该民族的文化认同,体现该民族独特思维传统,是该民族的基本标志。
D.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实际上就是对该民族独特的精神存在的重视,是该民族发展进步的前提。
7、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民族面临失传和正在失传的各种传统文化的总称。
B.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独特的传统杰出工艺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