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文言虚词例析<br>
广州市秀全中学 陈照麟<br>
一、而:1、连词,a表并列,可译为“和”、“又”也可不译。《论积贮疏》:“苟粟多而财有余。”b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鸿门宴》:“拔剑撞而破之。”c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荆轲刺秦王》:“图穷而匕见。”《陈涉世家》:“夺而杀尉。”d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孟子》:“环而攻之而不胜。”e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旦暮可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冯婉贞》:“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f表修饰(连接状语),可译为“地”,也可不译。《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之。”《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br>
2、第二人称代词。《项脊轩志》:“某所,而母泣于兹。”《促织》:“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br>
二、何:1、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曹刿论战》:“何以战?”《赤壁之战》:“卿欲何言?”“豫州今欲何往?”<br>
2、副词,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多么”。《涉江》:“吾又何怨乎今之人?”《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br>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相当于“怎么样”、“拿什么”。《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br>
三、乎:1、语气助词。a表示询问语气,用在是非问句的句末,译为“吗”;用在特指问句和选择问句的句末,译为“呢”。《鸿门宴》:“壮士,能复饮乎?”(是非问句)《赤壁之战》:“然豫州新败,安能抗此难乎?”(特指问句)《孟子》:“藤,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选择问句)<br>
b表示反诘语气,可译为“吗”、“呢”等。《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公输》:“然,胡不已乎?”<br>
c表示测度语气,可译为“吧”。《崤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战国策》:“日食饮得无衰乎?”<br>
d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等。《陈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捕蛇者说》:“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br>
2、介词,相当于“于”、“比”。《屈原列传》:“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耳。”《捕蛇者说》:“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r>
3、形容词词尾。《五人墓碑记》:“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br>
四、乃:1、副词,a表示后一行为随前一行为而出现,可译为“才”、“这才”、“就”、“于是”。《赤壁之战》:“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b表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竟然”。《赤壁之战》:“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c表示限制,相当于“只”、“仅仅”。《史记.项羽本纪》:“羽复引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D表示确认(不是表判断的动词)。《陈涉世家》:“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br>
2、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的”、“你们的”。《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史记.高祖本纪》:“竖儒,几败乃公事。”<br>
五、其:1、代词a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他”、“她”、“它”,也可代自己。《鸿门宴》:“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黔之驴》:“断其喉,吃其肉,乃去。”《赤壁之战》:“今肃迎曹,曹当以肃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游褒禅山记》:“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