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规范与创新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语意规范与创新》学案(含提升训练):专题 千锤百炼铸新词.docx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语意规范与创新》学案(含提升训练):专题 给语言绣上几道花边儿.docx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语意规范与创新》学案(含提升训练):专题 简明、连贯、得体.docx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语意规范与创新》学案(含提升训练):专题 讲普通话是我们的骄傲.docx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语意规范与创新》学案(含提升训练):专题 句子的“守法”与“变法”.docx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语意规范与创新》学案(含提升训练):专题 守望精神文化家园.docx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语意规范与创新》学案(含提升训练):专题 文章不惮千遍改.docx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语意规范与创新》学案(含提升训练):专题 文章长短随君意.docx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语意规范与创新》学案(含提升训练):专题 小节不可随便.docx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语意规范与创新》学案(含提升训练):专题 尊重并善待汉字.docx
趣味导引
巧用修辞歧义猜字谜
侯宝林先生有段脍炙人口的相声《猜字》,下面是其中的一小段:
甲 我再考你一个:李字去了木。
乙 这个字念“子”啊!
甲 不对了,念“一”。
乙 怎么念“一”呀?这个李字不是一个木字底下一个子字吗?您把那个木字去了,不就念“子”吗?
甲 念“一”。我说李字去了木,是去了下边那个“了”和上边那个“木”,可不就剩一道了吗。
考考你:你能说说“李字去了木”既可以是“子”又可以是“一”的原因吗?
答:
答案 相声演员为了难倒对方,故意让“了”字具有两种不同的语法功能:一种是把“了”用作“去”的时
间助词,另一种是让“了”充当“去”的宾语,从而使自己的谜面产生两种可能的解释。这样,乙无论回
答哪一个,甲都可以提出相反的意见,利用歧义出奇制胜。这段相声,使用的歧义就是修辞歧义。
目标导航 1.全面了解并把握什么是词性,不同词性的词语所具有的不同的修辞效果。2.理解语言风格以及典雅风格的外部特征。3.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的特点及其修辞效果,并形成自觉运用修辞的习惯,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一、阅读《“枯藤、老树、昏鸦”与修辞》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词性?
明确 词性是指词在语言组合结构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或基本语法性质、功能与特点。
2.形容词、名词、动词、拟声词、副词等各有哪些修辞作用?
明确 词语不仅由于词性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语法性质、功能和特点,还往往具有相当明显的、多种多样的修辞作用。
①形容词和名词的修辞作用:可以把事物描绘得生动、形象、具体。
②动词的修辞作用:可以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或者描写动态的画面。
③拟声词的修辞作用:可以把物体、人的运动的种种声音模拟得逼真、形象而生动。
④副词的修辞作用:可以把人、物活动的时间、范围、程度、频率、然否等种种情况写得精练而准确,有时也能表达一种强烈的愤慨之情。
3.各类词的修辞作用与一般修辞格的修辞作用有无不同?
明确 词语的修辞作用同一般的修辞格是不相同的,词语的修辞作用还是依托于自身的词性;而一般的修辞格,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二、研习文本《典雅风格》,回答下列问题:
4.什么叫典雅风格?
明确 典雅也称“文雅”或“古雅”,就是运用规范化、正统化的语言去表现某一内容;而较少使用大众化的语言和口语化的语言。
5.典雅风格的文学作品具有哪些外部特征?举
……
趣味导引
单位小唐去广州出差时到银行取钱,他隔着玻璃用刚训练了两星期的普通话亲切地喊:“大姐,我取钱。”银行女工作人员立马脸色大变,身体像筛糠一般开始抖动。小唐想,喊声大姐就激动成这样,莫不是我太帅了吧?于是更加嚣张地喊:“大姐,我取钱!”忽然感觉脑袋嗡的一声,小唐被银行保安一棍子打倒在地,昏了过去。在医院,警察问刚醒过来的小唐:“你为什么要抢银行?”小唐傻了:“我抢什么银行?”那个银行的女同志指着病床上的小唐说:“还狡辩,隔着玻璃就喊‘打劫,我缺钱’,不是抢劫难道是存款啊?”
小唐的故事提醒我们:现在是普通话时代,要说好普通话!
目标导航 1.了解普通话与北京话在语音方面的差别及其规律。2.准确学习普通话语音。
1.什么是普通话?
明确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标准语。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
……
趣味导引
炼字帮人“转败为荣”
曾国藩在与太平军作战初期,由于种种原因总是吃败仗。在又一次被太平军打败之后,他急奏皇帝,一方面报告情况;一方面寻求对策,要求援兵。他在奏折上有一句话是“臣屡战屡败,……”,他的军师一看,这还得了,皇上一看,非得龙颜震怒不可。军师巧妙易序,颠倒了两个字,将耻辱变成了光荣。皇帝一看,大为高兴,不但没有责罚,反而嘉奖。
考考你:你能猜出来曾国藩的军师是如何改动的吗?
答:
答案 屡败屡战
目标导航 1.阅读文本,认识汉民族对称、均衡审美心理体现在汉语语音、语汇、语法等方面,有哪些表现。2.了解词语正常搭配与非正常搭配、搭配不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3.培养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能力,追求表达准确、鲜明、生动,从而能在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
1.什么是汉语词语运用中的“对称与均衡”?在语言的运用上,汉语对于对称、均衡之美的追求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所谓汉语词语运用中的“对称与均衡”,指的是汉语在运用中体现出来的语言形式上的整齐、匀称的审美追求。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就是对偶这种语言形式,此外汉语运用中常见的顶真、回环、排比、对照等修辞手法的使用都是对“对称、均衡”等审美意识的认同与强化。
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语音层面上四个音节、两个音步较多,二是语汇层面上四字格词语特别丰富,三是语汇层面上反义词以音节对等为常态,四是语法层面上以语法结构、功能的对应为常规。
2.汉语运用对称、均衡的审美追求使得汉语在语汇层面上形成了四字格较多的特点。教材中以AABB式为例,从词性角度作了举例说明,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