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9590字。
宿州市201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一律答在答题卡规定区域,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一般来说,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人类文化在其表现形式上的丰富多样。多样性是世界文化拥有魅力的前提。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在巴黎总部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宣言》重申了这样的信念:缓解各文化和文明间冲突的最有效方式,是文化间的平等沟通与对话。
②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日益成为我们生活无法回避的话题。本来,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原生态”:处于传统的、离散时空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各个民族,其文化基本上都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形成与发展的,因此也是各具特色的。然而,随着人类全球化脚步的加快和资本的全球性扩张,原有的世界格局日益被打破,用马克思的话说:“民族史日益成为世界史”。现代性的一元逻辑日益成为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发展要素,高效率、标准化、整齐划一取代了文化的个性化追求,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被消弭。
③全球化使得文化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在某种意义上,文化多样性问题是伴随全球化与现代性的历史节奏而来的。全球化加剧了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紧张,在世界舞台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期望展示自己的文化个性魅力。但是,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形却是:处于强势文化一方对于弱势文化采取“文化霸权”或“文化殖民”,试图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对方,结果文化的冲突就在所难免。今天,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常在“文化普遍性”与“文化个性”之间纠结。
④文化多样性既是对文化个性与特殊性的表达,也是人类共同文化品质的展示。只有尊重文化多样性、独立性、异质性和完整性,我们才能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文化的恒常价值常常是渗透于文化多样性之中的,因此我们必须以文化多样性来抵抗、纠正、平衡单一的资本与市场逻辑,不能让现代化、工业化取代文化的进步、取代精神的富有。人类的现代化实践推进了全球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但不可能完全取消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本土性,因为人的需要结构的差异性和理想欲求的丰富性,只能由文化的多样性来表达和满足。
⑤文化的世界性不能脱离民族性而存在,多样性是整个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坚守文化多样性立场,世界的文化才能“增值”,我们的世界才越来越充满意义。
⑥今天在文化多样性背景下,不同文化间需要有创建的交流。费孝通先生曾强调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诚者斯言,文化多样性的终极作用是提升人类自身。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一种能够代表国家民族、彰显文化特性、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身份”,进而达成一种基于文化自信之上的文化间的相互欣赏与赞美。也许只有这样,文化相融、共生、互动、发展的趋势才会形成。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化多样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文化的多样性是指人类文化在形式上表现出来的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具有鲜明的地城文化特征。
B.文化的多样性缘于各个民族多是在封闭的环境下,在传统的、离散时空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形成与发展的。
C.文化的多样性可以使世界文化“增值”,让世界越来越充满意义,其终极作用是提升人类自身。
D.文化的多佯性是对文化个性与特殊性的表达,是人类共同文化品质的展示,是整个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①段先对文化的多样性作出阐释,接着引用《宣言》,强调它是缓解各文化和文明间冲突的最有效方式。
B.②段先提出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问题,接着分析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被消弭的原因;③段指出全球化严重威胁文化多样性。
C.④⑤两段分析文化的多样性对于世界文化发展的作用,提出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指出文化的世界性不能脱离民族性而存在。
D.⑥段先指出不同文化间需要有创建的交流,然后引用费孝通的名言,说明文化多洋性的终极作用,最后点明文化多样性的时代意义。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现代性的一元逻辑日益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括,人类的个性化追求被高效率、标准化、整齐划一取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被消弭。
B.由于文化的冲突在所难免,强势文化会对弱势文化采取“文化霸权”或“文化殖民”,试图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对方。
C.人的需要结构的差异性和理想欲求的丰富性,只能由文化多样性来表达和满足,因而现代化实践不可能取消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本土性。
D.在经济金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一种彰显文化特性的“身份”,进而达成基于文化自信之上的文化间的相互欣赏与赞美。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杜莘老,字起莘,眉州青神人,唐工部甫十三世孙也。幼岁时,方禁苏氏文,独喜诵习。纪兴间,第进士,以亲老不赴廷对,赐同进士出身。授梁山军教授,从游者众。
秦桧死,魏良臣参大政,莘老疏天下利害以闻。良臣荐之,主管礼、兵部架阁文字。彗星见东方,高宗下诏求言,莘老上书,论:“彗,戾气所生,多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