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40字。
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
大新东门职中:黄新伟
课堂中的人际交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即师生交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即生生交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有效开展人际交往,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均等的教育机会,还要处理好合作和竞争的关系。
一、课堂中的师生交往
课堂中的人际交往首先是师生交往,师生交往是课堂交往的基本形式。针对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不仅传授知识,还要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关注课堂中的师生交往和互动,打破单向的信息传递,彻底改变过去的“满堂灌”和死记硬背,改变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新型和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让课堂从死气沉沉的知识传递中解放出来,让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那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开展师生交往呢?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教师作为交往活动的引导者,为了有效地促进师生交往,应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积极创设师生交往的情境。交往情境是交往活动的基本场景,只有在一个恰当的情境中,我们才能期望教师之间的交往能够顺利进行下去。为此,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打破原定的教学方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展开讨论。长期以来,为了有效传递知识,教师们非常注重对课堂进行管理和监控,一堂课能够不出差错、按部就班地上完,就是一堂成功的课。因此,教师最怕课堂“乱”,最怕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事实上,“乱”的时候往往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最容易冒出思维“火花”的时候。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持不同观点激烈争论而引起“乱”时,教师不妨让它“乱”下去,最好是退出讲台,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放下“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包袱,畅所欲言。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讨论。善于提出问题和善于分析问题是一个人思维独立的表现,而独立性是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很多时候,课堂交往是围绕某些问题展开的,通过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师生在观点的碰撞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课堂上学生提问是极为可贵的,教师应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如果学生不能积极地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很可能没有真正理解教师讲授的知识,或者不能将新知识跟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再者,很多教师不愿意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题,一是担心学生搅乱了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流程,二是担心自己无法解答学生的“怪”问题。其实,这是“师道尊严”的心态在作怪。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哪怕是打乱了教学计划,教师回答不出来也无妨,因为学生提问本身就已经说明,课堂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而不是机械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