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br>
一、理解“人生的意义在于什么”这个问题,树立伟大的志向,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把握现在的美好时光。<br>
二、能按照要求搜集整理概括归纳文中的重要信息。含蓄的句子能具体的理解。<br>
三、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学会运用写格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br>
[教学重点]<br>
理解“人生的意义在于什么”这个问题,树立伟大的志向,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把握现在的美好时光。<br>
[课时安排]<br>
两课时<br>
[教学步骤]<br>
第一课时<br>
一、导入新课<br>
有一种动物,小的时候是四条腿,中年的时候是两条腿,老了后是三条腿,同学们说说看,这是一种什么动物?是“人”。汉字“人”的写法很有意思.一撇一捺写个人,关于这一撇一捺,人们作出了很多的解释,有这样一首歌唱道:“一撇一捺互支撑,一灵一肉两相成,一情一理为双翼,一言—行赖悟功。”这对人的说解确实很有意义。其实,关于对人的本身的思考自从有了人之后,就没有停止过。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人是什么》。<br>
二、整体初读,整合课文 <br>
快速阅读课文,教师由浅人深、环环相扣地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br>
思考:标题是“人是什么”,那么文章是不是要给“人”下定义? <br>
明确:不是,文章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 <br>
思考: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br>
明确: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课文写于新时期初,文中一再强调,我们的时代是“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的时代”,我们的民族是“面向升起的太阳走向中兴的民族”,作者在劝告人们,努力工作,“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 <br>
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哪两部分?概括本文内容。 <br>
明确:课文町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这一部分的中心点,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把不断工作看做人生真谛。开头迂回地引出这个话题。先引爱因斯坦三段话:一引爱因斯坦,说论题之难;二引爱因斯坦,点到“自我努力”;三引爱因斯坦,论人的社会性,任何人都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员”,个人自当回报社会,贡献社会,已是不言而喻。再引雨果、加缪,他们的回答充满悲观主义色彩,雨果悲叹人生短暂,加缪悲叹人生只是不断的苦役。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与雨果、加缪的区别,在于悲观与乐观,积极与消极。在以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为代表的积极、乐观的人生观看来,人生的意义正在于不断工作,工作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