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70个字。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新闻常识的掌握。
2、文章内容的理解。
3、文章语言特点的体会。
4、新闻写作的学习。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划出不会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2、针对练习一、二的第一句话(即“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教学过程
1、导入
1)请同学们看“单元提示”,回答本单元作品的题材。
2)同学们能说出一二个古今中外的著名战例吗?
3)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毛主席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期间写的两篇新闻。
2、写作背景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三大战役)→国共和谈→渡江作战
3、检查预习:
1)本文字词的检查
重点掌握的字词:鄂豫绥靖阻遏锐不可当
2)练习一、二中新闻常识的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和五结构。【背诵】新闻常识的补充:1)新闻,又称消息,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常分为( )、()、()、()四类。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2)新闻结构五部分中的主要部分,( )、()、()是主要部分,必不可少;背景、结语是辅助部分。
3)新闻的标题包括引题、正题、副题。正标题必不可少。
4)正文导语前的话是电头。
(接着拿当日的报纸为例,让学生具体认识标题的种类和电头。)
5、第一则新闻的教学:
1)请同学们找出这则新闻中六要素和标题、导语、主体的内容。
找出本文新闻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事件的经过与结果: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结构的主要部分:
标题(正题):
导语:
主体:
深入研讨:
(方法:同组讨论,合作发言——即同组成员之间发言时可以互相补充、纠正,以尽量发挥群体的力量。)
A、为什么本新闻要按中、西、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B、就中路军的报道,找出它的新闻六要素。
C、本则新闻的遣词造句举例: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2)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斜体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2)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