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有24张。有导学案,约4670个字。

  9  海燕
  精彩开篇词
  它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它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自问世以来,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它是美的典范之作。
  学习目标
  1.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2.理解象征手法、对比烘托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风雨交加,雷鸣电闪,大雨滂沱,漆黑不见人影。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会惧怕会躲藏,但海燕,它不惧怕,它勇敢地面对暴风雨。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能够搏击风浪,当鸟儿们都去躲避风浪时,它却高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海燕》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奏曲,去感受高尔基给我们带来的生命之最强音,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勇敢的海燕。(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苍(cāng)茫胆怯(qiè)    翡翠(fěi cuì)
  蜿(wān)蜒深渊(yuān)   号(háo)叫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呻吟:指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胆怯:胆小;畏缩。
  号叫:大声叫。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
  卷集:一种大的力量把东西集起来。
  翡翠:一种矿物,绿色或蓝绿色,或白色中带有深色斑纹。有玻璃光泽,一种硬玉石。
  2.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
  3.背景链接
  《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高尔基1901年2月19日从故乡尼日尼•诺夫戈罗德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特别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政府的演说。3月4日,几千名大学生和工人为抗议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学生送去当兵,在彼得堡喀山广场举行示威,遭到残酷镇压,有些人被打死,许多人受了伤。高尔基参加了这次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3月12日他回到故乡后,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和参加示威的感受,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小说先投寄莫斯科《信使报》,后又投寄彼得堡的《生活》杂志。愚蠢的审查官禁止发表这篇小说,却认为它的尾声是一篇写景的文字。这样,《海燕》就被作为一篇独立的作品在《生活》杂志上发表了出来。《海燕》一经发表,便在俄国大地上产生巨大反响,它被革命者用胶印和手抄等方式广为传播,一时间成为最受欢迎,最富有宣传性和号召力的诗传单。
  据斯维尔德洛夫夫人的回忆录《斯维尔德洛夫》的记载:由于《海燕》这首散文诗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沙皇政府才认识到高尔基的危险性。于是不经审讯就决定把他放逐到库尔斯克去。1901年11月7日那天,尼日尼•诺夫戈罗德的人们很早就把火车站挤满了,为高尔基送行。高尔基刚到来,人群中就爆发出了“高尔基万岁”“打倒专制制度”“消灭黑暗势力”的呼声。示威者时而高唱革命歌曲,时而朗诵《海燕》。一位演说者大声说道:“高尔基被放逐了,原因是他说出了真理并揭露我们生活中可怕的事情。他有一件武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