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20980字。

  河南省开封市2015届高三毕业班调研考试语文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 将答题卡交回。
  【试卷综析】
  一、总体评价
  这份高三语文试卷,试题题量适中,试题形式灵活,侧重基础。本次高三语文试题总分为150分,其中写作60分,阅读部分现代文,古代诗歌及文言文部分,和高考试卷相同。
  本次试卷只考查了高中课内背诵部分。侧重于学生古代汉语的理解、分析、综合运用,如解释文言实词,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这些试题的设置强化了学生的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具体情况分析
  1.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无论是词义辨析题还是综合分析题、文言文翻译题都贴近教材,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树立对课本和课堂学习高度重视的意识。
  2.古典诗词赏析:试题所选诗歌,内容比较贴近生活,诗意浅显。赏析起来难度不是很大。
  3.默写:名篇名句默写所考的句子全都选自课本,这降低了难度。
  4.现代文阅读:题型设计比较合理,接近高考题型。试题重点考查了学生筛选和辨别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文章主题的总体理解和概括表述能力。
  5.语言知识运用:重点考查学生成语、病句与衔接的能力。
  7.作文:本次作文是材料作文,贴近社会现实,给学生很大的自由表达和发挥的空间。卷面反映学生普遍有话可说,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能力,学生写起来基本都很顺手。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题文】M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物候学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来往生育,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和它对动、植物的影响。我国最早的物候记载见于《诗经•豳风•七门》,如说:“四月里葽草开了花,五月里蝉振膜发声。”又说:“八月里枣子熟了可以打下来,十月里稻子黄了可以收割。”完全是老农经验的记载。到春秋时代,已经有了每逢节气记录物候的传统,《吕氏春秋•十二纪》各纪的首篇、《淮南子•时则训》《礼记•月令》等书中,有依节气而安排的物候历,目的是指导人们适时农业生产。我国唐、宋的一些大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搜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一方面热爱大自然,善能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写成诗句。其中许多诗句,至今还被人称道。明代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对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成就的。唐代白居易的诗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四句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种循环是年年进行着的。
  寒冬之后,人们希望春天的到来,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李白诗云:“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李白、王安石在诗中都用绿字象征春天的到来,可见,树木抽青是初春重要的指标,但是各种树木抽青的时间不同,哪种树木的抽青才能算初春指标呢?从唐、宋诗人的吟咏来看,杨柳最多,绝非偶然。一是杨柳抽青早,二是杨柳分布区域广,南从五岭,北至关外。唐李益诗:“漠南春色到,碧柳青青塞马多。”刘禹锡在四川作《竹枝词》:“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足见从漠南到蜀东,人皆以杨柳为春天的标志。
  唐、宋诗人之所以对物候何如此直觉的感性认识,是由于他们审察事物周密而勤快。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结庐锦水边,乔木上参天。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南宋诗人陆游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鸟啼》诗云:“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引苏辙诗:“蜀中荔枝出嘉州,其余及眉半有不。”陆游说:“依诗则眉之彭山已无荔枝,何况成都?”而唐诗人张籍诗云:“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陆游认为张籍没有到过成都,闭门造车。但与张籍同时的白居易在四川忠州时写过不少荔枝诗,以纬度论,忠州尚在彭山之北。从唐、宋大诗人所吟咏的物候,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总之,唐、宋大诗人诗歌中的物候描写,不但有文学方面的价值,还是研究物候学及农业的可贵资料。
  (摘编自竺可桢《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1.下列唐、宋大诗人的诗歌中,没有物候描写的一项是
  A.王昌龄《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B.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C.秦观《还自广陵》: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起飞。
  D.欧阳修《宿云梦馆》: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关键词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这一首诗仅仅写到了景,而没有体现“物候”。
  【思路点拨】论述类文章往往围绕某一新知识、新理论展开,因此文中出现贯穿全篇的重要概念(词语)也就顺理成章了。通读全文后,要对该词语(概念)的内涵、外延准确把握,与原文有关语句逐项比对备选项,以免出现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范围失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