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1140个字。
2015年中考模拟试题汇编第1期
现代文阅读之文学类文本阅读
1.(2015届安徽省铜陵市四校九年级2月开学联考)(22分)
黄山夜月
曾 臻
少有人谈及黄山的夜月。奇松可留影,怪石可留影,云海可留影,日出可留影,夕照可留影,惟有夜月难以留影。
听说过西湖的月色、秦淮河的月色、二泉的月色,却不曾听说过黄山的月色。水面的月,跳跃,耀眼。山间的月,含蓄,幽静。
邂逅黄山月,要近农历十五,要有一个晴好的晚上,要有澄明的心境……导游说,上黄山能否看到云海得看缘分。是的,能看到怎样的黄山得看缘分,有人邂逅了黄山的云雾,有人记住了梦笔生花,有人爱那迎客松,而我邂逅了黄山月。
黄山半山腰入夜是阴冷的,山脚下是初夏的天气,半山的气候却是初春。晚霞敛尽了余晖,山色如墨,湿冷的山风飒飒地在林间穿行。游客或已下山,或已躲入温暖的旅馆里,鸟也已归巢,这时农历十三将圆未圆的明月朗朗地照着。
走在那连路灯也没有的石路上,松柏暗影森森,再走几步,竟看到了宝石蓝的夜空。路两旁的树还没长出叶子来,细长的枝条向夜空舒展着,一点半吐的嫩芽都没有,却缀着点点晶莹的星星。对面山峰上的月亮像一面寒光四射的镜子,把树影斜照在石径上。横着疏疏的影儿的石径像雪白宣纸上的写意水墨画。空气是莹洁的,人走在这样的月光里似乎也要变得玲珑通透。月光越来越明澈,地面黑白也越来越鲜明。路边的树林中偶有一棵木兰,花朵被月光照得皎洁如雪,映在地面的花影轮廓清晰。最初是惊喜的,心慢慢被这月光浸润了,不再说什么话,只由着手机里的钢琴曲叮叮咚咚地流淌着。
再走到傍晚看群山夕照的地方,风物已迥异。那夕阳里带着醉颜的群山已洗尽了铅华,静穆着,苍青里泛着银蓝的光泽。脚下的大石在月光里像一块巨冰。躺下去,像躺在东山魁夷的画中。头顶是夜空,一半是清碧的,银月挂映;一半有微云,疏星闪烁。远远听到山谷里清音阵阵,女伴问:“那嗖嗖声是泉水声或是瀑布声吗?”“不,那是松涛。”倘若不是松涛,那定是山灵的低语。我们不再言语,只静静听着月下起伏的清响……
在月光里,我没有想起任何名家诗文,没有诗文形容过我见到的黄山月下的花影、山色。自己写下了四句诗:“霞散苍山冷,松深白石寒。无言花影落,生宣写木兰。”但我知道无人会解此诗,因为它记下的仅仅是我眼中瞬间的黄山,我邂逅的花影、山色、松涛,也许未曾被前人邂逅过,也许也将无人再次邂逅。只是,我邂逅的难于留影的黄山夜月,以独一无二的明暗、色泽、节奏,又实实在在地存在过。(选自2010年3月23日《潮州日报》)
文章的开头写黄山的松、石、云及西湖、秦淮河、二泉的月,对写黄山的月有何作用?
作者说“能看到怎样的黄山得看缘分”,作者有了怎样的缘分?看到了什么样的黄山?
“空气是莹洁的,人走在这样的月光里似乎也要变得玲珑通透。”为什么人也会变得玲珑通透?请作简要分析。
情景交融是散文的一大写作特色。本文作者用生动的文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黄山月夜图”,在这幅美景图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月亮常常是文人用以寄托情感、表达思想的对象,请你从所积累的知识中,写出两句跟月亮有关的诗歌。
2.(2015届北京市昌平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故乡红叶》。(共15分)
①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皆红遍,同伴便惊叹不迭。
②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遥远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命运便很阔达了。
③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
④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
⑤庄稼的秸秆被村人铡碎了,厚厚地铺到猪厩中去,再取山上的表土覆盖,以期在来年沤出一些好肥料来。所以,未上冻前,村人的第一宗要事便是背土垫圈。而后,有余力的,要在地堰的边上,砍一垛垛的干柴杂草,烧一堆一堆的草木灰。撒上草木灰的土地,蔓菁憋得大,土豆长得足,谷穗也结得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