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400字。
奸雄乱世之术——王熙凤管理术之批判
红楼梦》其所以能成为文学巨著,在于它的文化涵量极为丰富,惟此,二百余年来治“红学”者方能见仁见智,在各自的文化视野中开拓《红楼梦》研究的新领域。近读刘长明先生《也谈王熙凤的管理术》[1]一文,虽不能给人清新之感,却也是从管理文化切入“红学”研究为数不多的文章之一。不无遗憾的是,刘长明先生撇开了管理者应具备基本素质这个重要而又不容回避的问题,仅是拈出王熙凤协理宁府时的“几板斧”,就以为可以大张其道,就得出“她的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对我们今天改革传统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也不无参考价值”的结论,未免失于轻率。王熙凤的管理方法是以封建家族奴隶制为特征的,与现代管理学不可同日而语,毫无可比性。认为王熙凤的管理方法优于当今流行的管理模式,这是十分荒谬而又有害的。今天的管理者若受其误导不幸师从王熙凤,这一定是历史的大倒退,不仅是管理者的不幸,更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不幸。

王熙凤何以能协理宁府

在贾氏家族的荣、宁二府中,王熙凤确实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然她入选协理宁府,绝非是一时缺乏人才。第五十五回里,凤姐因“小月”一时不能视事,便由王夫人亲自主理家政,其时就选用了“精细处不让凤姐”的探春充当主要助手。此可证明偌大一个贾家不是没有人才。又如贾府中的重孙媳妇秦可卿,被极善识人的老太太称为“是个极妥当的人”,秦氏在贾府中也是唯一口碑甚好的人,从她死后托梦凤姐所表现的“忧患意识”来看,倘若秦氏不是英年早逝,倘若不是秦氏出身“寒门”,主理宁府并非没有可能。

是什么原因能使凤姐协理宁府?‘我以为原因有三:一是王熙凤“自幼假充男儿教养”,从小就养成了“玩笑着就有杀伐决断”的泼天大胆,即今人谓之为“魄力”的那种东西。凤姐在童贞时代养成的性格,并不符合儿童的天性,是一种人格分裂的变态性格。由于她是在特殊环境里养成的特殊性格,成年后自然就“越发历练老成”了,且“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又极善察颜观色、阿谀奉承,故深得老太太的欢心。二是王、贾两家特殊的姻亲关系。王夫人是凤姐的姑妈,姑侄都嫁到贾家,尽管凤姐是个“客卿”,但宁府感到特别放心。例如凤姐受命之后,贾珍“便忙向袖中取出了宁府对牌出来,命宝玉送与凤姐。又说,“妹妹要怎样就怎样,要什么只管拿这个取去,也不必问我”。宁府连监察之权都放弃了,可见对凤姐宠信之隆。至于凤姐后来劣迹败露失宠则是后话了。三是王家豪富可以力敌贾府。时谚云:“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且不论王熙凤嫁妆的丰厚,七十二回里凤姐与贾琏吵架时,凤姐竟然敢如此斗富:“把我王家的地缝子扫一扫,就够你们过一辈子了。”钱多势大,且两家又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内在联系,这给凤姐入选平添了不少砝码。深得老太太欢心是前提条件,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利害关系是绝对条件,钱多势大是必要条件,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这都不是探春、可卿辈能俱备的,因此协理宁府非凤姐莫属了。

从凤姐入选协理宁府来看,并不是因她德才兼备、具有管理者应俱备的基本素质。她虽身为贵妇,却是个粗俗之辈,看不到她温文尔雅的内美之秀。或用当今时尚话语来说,丝毫无“人文精神”。如她与贾琏拌嘴斗富的那些话,简直俗不可耐。这些话语绝不可能出自很有教养的宝、黛之口。又如在二十九回里,贾府合家到清虚观打醮,刚进山门,她手一扬,便把那个无意撞到她怀里的小道士打了个筋斗,并骂道:“野牛肉的,胡朝哪里跑!”平素骂奴仆们,张口闭口便是“混账王八蛋”、“没脸的王八蛋”!她虽出身诗书门第,却没有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大字识不了几个,大观园里的诗社活动,她连凑趣的本事也没有,更谈不上知书识“理”了。她想的是权,捞的是钱,道德伦理沦丧殆尽。在十六回里,脂砚斋的旁批写道:“一对乱世奸雄”,把她与伪君子贾雨村相提并论,这足见凤姐之品性了。曹雪芹对人物的藏否不同于他以前的小说,作者并不在作品中去充当裁判的角色,而是让人物在互动关系中去认识、评判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有如羚羊挂角,颇见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