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000字。
《李杜律诗五首》 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朗读技巧,读出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
2在诵读中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
4背诵五首诗。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杜诗的形式美与内容美,感受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的特有的诗歌风格。
背诵并鉴赏。
教学难点
对李白、杜甫不同诗歌风格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每首为一个学习单元.按照“学会诵读——理解内容——美读鉴赏”的程序学习。
对于诗歌的鉴赏采用在教师点拨下学生感悟的方法。以诵读为途径,积累为基础,以领悟为目标。
教学用具
李诗杜诗的录音带
教学导航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今天,我们从唐代成就最高的两位大诗人的这五首诗入手体味一下他们不同的艺术风格。
二、诵读。体悟情韵
(一)赏读《峨眉山月歌》
1、知人论世
李白,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生于西域,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当涂。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以清新飘逸见长,《峨眉山月歌》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开元十四年(726),李白“骇骧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
可以说,受长江文明的哺育,李白才情如大江,妙思似明月。由于乡土因缘,诗中峨眉月就是这样一个意象。30年后他流放夜郎赦归后,在黄鹤楼送蜀地僧人去长安,又作《峨眉山月歌送进蜀僧晏入中京》。洋溢着思乡情的峨眉月,在李白手中又泛化为《静夜思》中人与月的瞬间精神遇合,使“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变得家喻户晓。后来又借酒力和醉态思维,创造出《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诗歌神品。谪仙之月,是想象最清丽奇特、极具情感渗透力的意象。因此经过李白、苏轼以及唐宋一系列诗人赋予明月具有人间亲和感的想象和意义,六朝至唐的文人玩月雅兴遂渐渗透到民间风俗心理,终于在北宋形成了人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