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480字。

饮马长城窟行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的一些特点。
3.结合自己的生活与知识对诗歌进行独立解读。
4.拓展诗歌阅读视野,培养诗歌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自己的生活与知识对诗歌进行独立解读。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
教具:多媒体电脑
一.导入:启功说:“唐以前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诗是仿出来的。”今天我们学习《饮马长城窟行》,来探究一下中国古典诗歌成长的土壤。
二.初读感知课文
1.齐读全文,正读字音句读。
2.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句。
3.指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命意所在。
4.提出自己的疑问,大家协商解决。
三.释题:
1.“行”是古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有“奔放”的意思,所以此类作品大多放情长歌,慷慨疏放,与“歌”的性质相似,常合称“歌行体”。
2.“饮马长城窟”五臣注:“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片人路同于此而伤悲矣。言天下征役,军戎未止,妇人思夫,故作是行。”以后成为艰苦的行役生活的代名词。
四.精读课文
(一)理解课文内容
1.原则:
董仲舒:“诗无达诂。”《春秋繁露》
陈寅恪:“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表一种之同情”。《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
¬  ——自由与同情是我们讨论的前提。
2.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2.1“河畔草”:
2.1.1《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说“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萌生
2.1.2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时序流转
2.1.3近人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空间展布
  2.2“绵绵”
《辞海》:连绵不绝貌。
2.2.1草的展布,给人一种空间拓展的意象,故用“绵绵”。
2.2.2形象化理解为思念的不可断绝。如“情意绵绵”“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3.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3.1“不可思”即不能思。
3.2“梦见”参阅《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