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学资料(4份)
【练】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学资料.doc
【讲】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学资料.doc
【结】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学资料.doc
【预】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学资料.doc

  【讲】人教必修3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学资料
  教学设想
  《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千古名篇。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语言品味音乐美。 最后对比阅读及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3、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4、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三、教学难点: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对比阅读《听颖师弹琴》中的音乐描写。
  五、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设备与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墨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板书课题《琵琶行并序》
  【推进新课】
  一、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在同学们按预习提示要求讲述后,老师补充)
  1、作者: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2、作品:《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适时补充“歌”、“行”文体常识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二、阅读并疏理课文思路。
  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 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
  【结】人教必修3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学资料
  一、学习探究
  1.乐声描写是第二段中尤为精彩的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它可以分为几个小层次?请结合文章试作分析。
  点拨 第二段乐声的描写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
  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以“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
  第三层: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的乐声。感情由激愤而凄厉。这一层乐声在上层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高潮又戛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层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
  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描写琵琶声声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2.烘托是古代诗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本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烘托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手法。诗文通过音乐效果的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的感受)来烘托琵琶声的优美动听,深切感人。如:“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这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去“寻声暗问”;又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个白描式的环境描写,逼真地描摩出了听者沉湎于音乐的痴迷情景,侧面表现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3.如何理解诗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虽然不像小说那样以刻画人物形象见长,但在叙事诗中,人物形象还是很鲜明的。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作者对人物往往作了“典型化”的处理。而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以写实为基础的,更多地表现为生活的真实,所以读起来更具有真实感。在这首诗中,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两个“天涯沦落人”的形象,一个是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琵琶女,一个是被贬江城、孤独苦闷的闲职司马。琵琶女矜节自持,羞涩腼腆,多愁善感,
  ……
  【练】人教必修3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学资料
  基础巩固
  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解释无误的一项(    )
  A. 转徙(tú 移动)    迁谪(zhé 降职)  
  B.悯然(mǐn 忧郁)   贾人(jiá  商人)
  C.冷涩(sè  滞涩)   铁骑(qí 骑兵)
  D.虾蟆(hámá,古地名)  嘲哳(zhāozhā,声音杂碎)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曲罢悯然    钿头银篦    连篇累牍    口诵心惟
  B.转徒江湖    幽愁暗恨    扣人心弦    豪言壮语
  C.轻拢慢捻    天崖海角    幽咽泉流    汗流浃背
  D.东船西舫    恬然自安    翻复无常    春寒料峭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低沉抑郁
  B.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排行第一
  C.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
  D.满座重闻皆掩泣        掩泣:掩饰哭泣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凄凄不似向前声
  C.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D.似诉平生不得志
  5.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B.商人重利轻别离
  C.同是天涯沦落人                      D.小学而大遗
  6.下列句子中,加点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
  B.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大家出来闯天下,到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宏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7.下面两副对联都是有关《琵琶行并序》和白居易的,顺序已被打乱,请重新组成对联。
  ①枫叶四弦秋②浔阳千尺水③勾留江上别离情
  ……
  【预】人教必修3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学资料
  一、认识作者
  姓名 白居易 字号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朝代 唐代 籍贯 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
  生平简介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后担任太子左赞善大夫,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18年冬,被任命为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819年到任。820年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后官至秘书监、刑部尚书。
  主要作品 《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