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题,约19480字。
惠安三中2015年春高二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 文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经常遇到有人提问:文学有什么用?我理解这些提问者,包括一些犹犹豫豫考入文科的学子。他们的潜台词大概是:文学能赚钱吗?能助我买下房子、车子以及名牌手表吗?能让我成为股市大户、炒楼金主以及豪华会所里的VIP吗?
我得遗憾地告诉他们:不能。
基本上不能——这意思是说除了极少数畅销书,文学自古就是微利甚至无利的事业。而那些畅销书的大部分,作为文字的快餐乃至泡沫,又与文学没有多大关系。街头书摊上红红绿绿的色情、凶杀、黑幕……一次次能把读者的钱掏出来,但不会有人太把它们当回事吧?
不过,岂止文学利薄,不赚钱的事情其实还很多。下棋和钓鱼赚钱吗?听音乐和逛山水赚钱吗?情投意合的朋友谈心赚钱吗?泪流满面的亲人思念赚钱吗?少年幻想与老人怀旧赚钱吗?走进教堂时的神秘感和敬畏感赚钱吗?做完义工后的充实感和成就感赚钱吗?大喊大叫奋不顾身地热爱偶像赚钱吗?……这些事非但不赚钱,可能还费钱,费大钱。但如果没有这一切,生活是否会少了点什么?会不会有些单调和空洞?
人与动物的差别,在于人是有文化的和有精神的,在于人总是追求一种有情有义的生活。换句话说,人没有特别的了不起,其嗅觉比不上狗,视觉比不上鸟,听觉比不上蝙蝠,搏杀能力比不上虎豹,但要命的是人这种直立动物往往比其它动物更贪婪。一条狗肯定想不明白,为何有些人买下一套房子还想圈占十套,有了十双鞋还去囤积一千双,发情频率也远超过生殖的必需。想想看,这样一种最无能又最贪婪的动物,如果失去了文明,失去了文明所承载的情与义,会成为什么样子?是不是连一条狗都有理由耻与为伍?
人以情义为立身之本,使人类社会几千年以来一直有文学的血脉在流淌。在没有版税、稿酬、奖金、电视采访、委员头衔乃至出版业的漫长岁月,不过是仅仅依靠口耳相传和手书传抄,文学也一直能生生不息蔚为大观,向人们传达着有关价值观的经验和想象,指示一条澄明敞亮的文明之道。这样的文学不赚钱,起码赚不出什么李嘉诚和比尔盖茨,却让赚到钱或没赚到钱的人都活得更有意义也更有意思,因此它不是一种谋生之术,而是一种心灵之学;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修养。把文学与利益联系起来,不过是一种可疑的现代制度安排,更是某些现代教育商、传媒商、学术商等等乐于制造的掘金神话。文科学子们大可不必轻信。
在另一方面,只要人类还存续,只要人类还需要精神的星空和地平线,文学就肯定广有作为和大有作为——因为每个人都不会满足于动物性的吃喝拉撒,哪怕是恶棍和混蛋也常有心中柔软的一角,忍不住会在金钱之外寻找点什么。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呼吸从容、目光清澈、神情舒展、容貌亲切的瞬间,在心灵与心灵相互靠近之际,永恒的文学就悄悄到场了。人类的文学宝库中所蕴藏的感动与美妙,就会成为出现在眼前的新生之门。
(韩少功《文学何为》)
1.下列关于原文前四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除了极少数的畅销书外,文学并不能赚钱,不能买下奢侈品,不能享受奢华生活。
B.作为文字的快餐乃至泡沫的畅销书,它们虽然赚钱,却与文学并没有太多的关系。
C.极少数的畅销书固然可以一次次获得利益,但并不会有什么人太把它们当一回事。
D.文学虽然利薄,但它却能让人们的生活少了些单调与空洞,而多了些丰富与充实。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了文化与精神,失去了文明及其所承载的情与义,那么人将变成一种最无能又最贪婪的动物,连一条狗都有理由耻与为伍。
B.几千年以来,文学的血脉一直在人类社会中流淌,因着人以情义为立身之本,纵是口耳相传、手书传抄,文学也一直能够生生不已。
C.作为一种心灵之学、一种修养,与功利无关的文学是能够让那些赚到了钱的或者赚不到钱的人都活得更有意义,也都活得更有意思。
D.纵使是恶棍和混蛋,也都不会满足于动物性的吃喝拉撒,他们也常常会在心中怀有柔软的一角,会忍不住在金钱之外寻找一点什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虽然不赚钱,但如同社会上还有很多的事情一般,都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因为人们还有着精神方面的需求。
B.由于现代制度的落后不完善,以及商人们的恶意制造,有些文学与利益产生了联系,从而变得商业化、功利化。
C.文学向人们传达着有关价值观的经验和想象,满足了人类的精神需求,使人类修养得以提升,心灵得到了滋润。
D.文学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要懂得去体会文学宝库中所蕴藏的感动与美妙,过一种有文化品位、有情有义的生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孟 德 传 苏辙
孟德者,神勇①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