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770字。
古典诗词鉴赏的“八个切入点”

一、 从题目切入
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使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切入,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如2002年全国卷的出题材料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题目中的“闻笛”不可忽视。全篇四句,前三句全是用来写笛声的,这笛声把读者带到了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里,其中“暗飞声”、“满洛城”写出了笛声的韵味,“闻折柳”则写出了笛声的内涵,末句“故园情”写出了“闻笛”的感受。抓住题目中的“闻笛”,“折柳”的内涵也便迎刃而解了。
  再如2003年全国卷的出题材料是王维的《过香积寺》,题目中的“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过”相同,意谓“访问”、“探望”。诗题的显性信息就是探访著名的香积寺。诗中描写的重点就是在深山密林中的所见所闻,最后流露出的“安禅制毒龙”的佛学情感也是由探访而来的。就解题而言,从这个角度出发,也容易找出诗中第三联的“诗眼”——“咽”、“冷”,因为只有这两个字才能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
二、 从注视切入
命题者在试题中作注释,或注释词语,降低难度,如2003年上海卷对“望海楼”、“铁笔”、“沧州”的注释,2001年全国卷对“散丝”出处的介绍;或注释背景,暗示诗歌思想内容,如2002年北京卷对“黄鹤楼”建造背景的介绍。
三、 从意象切入
就是从构成景语的因素切入,王维《过香积寺》中的意象有“云峰”、“古木”、“神圣”、“钟声”、“泉声”、“日色”、“乐声”等,分析、体味这些意象,便可进入那种“古”、“神”、“咽”、“冷”的意境。
四、 从语言切入
首先是巧用试题信息,利用储备,读懂诗歌,如1998年全国卷第14题对贾岛《题李凝幽居》的赏析,题干为:“对这首诗中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这里的“解说”实际上是一种浅层次的鉴赏。其次是推敲诗歌中遣词造句的奥妙,琢磨诗人“两句三年得”的苦心。
五、 从题材切入
古诗常见的题材有:①思乡: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湾的《次北固山下》;②隐逸:李白的《山中问答》、贾岛的《寻隐者不遇》;③咏史:李白的《苏台览古》、《越中览古》,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韦庄的《台城》等;④幽怨:林洪的《宫词》;⑤游子:孟郊的《游子吟》。
常见的还有,如从军、边塞、登临、爱情、忧国、建功、感遇等等,鉴赏时,如果从此切入,便不会离谱背弦。
六、 从“情语”切入
这里的“情语”是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脉搏。如2002年全国卷24题,诗末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便是诗人的点睛之笔,抓住了这个“情语”,便是抓住了解题的钥匙。而题干中要求回答的“折柳”的寓意,也就不难悟出,因为“故园情”就是思乡之情,就是惜别怀远之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