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3720字。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精要】
  2015年语文科《考试说明》(新课标)对该考点的要求是: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它包括“理解(B)”“分析综合(C)”两个层级,共有6条具体的测试要求: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巧点妙拨
  一、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必考点。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在第一卷中出现。做选择题时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即索检原文)一般不难,关键在于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这一步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此类题目命题总体特征: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通过删、添、调、改、漏、凑等六种手段来设置错误点。1.删:删减。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3.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特别注意的是它的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二、选择题设错陷阱的规律
  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规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以偏概全
  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重点关注: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表程度轻重的词语( 特别,十分,稍微等);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
  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3.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重点关注:一定,必将; 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5.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解题对策: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
  6.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7.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