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一单元  开启智慧之门   课件+同步训练+例题讲解(打包6份)
鲁人版必修一《劝学》例题与讲解.doc
鲁人版必修一《劝学》(53ppt)课件.ppt
鲁人版必修一《劝学》同步练习及答案.doc
鲁人版必修一《师说》(67ppt)课件.ppt
鲁人版必修一《师说》例题与讲解.doc
鲁人版必修一《师说》同步练习及答案.doc

  1 劝学
  问题导学
  1.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2.“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自主探究
  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
  文法导析
  1.比喻说理,形象透彻。
  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如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经过一定的过程,客观事物可以变化提高。如第三段中,作者用了四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第四段用十个比喻句分层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2.大量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灵活。
  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串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上,多用对偶,夹用排比。
  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子》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技法导练
  导练目标
  请以“学能补拙”为写作中心,用《劝学》第二段的例子作论据,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写一段话,不少于100字。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1)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有恒心,要专一,这是常识,也是真理,我们有不少同学,能把荀子的《劝学》一文背得滚瓜烂熟,但在实践中,却又忘记了这几条最基本的原则。我们可以扪心自问:自己能做到“积土成山”“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吗?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2)在动物界,人的生存本能可能是最少的,而人类却是最强大的。其原因就在于人有智慧,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借助别的事物。但也不能就此引申开去,以为人生如有父母亲戚可以依靠,自己就不必努力了。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
  求知并不困难,只要有恒心,勤耕耘就能结出丰硕的果实。马克思的才能是惊人的,这是因为他在学习上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个性。他认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鲁迅的文学修养是出众的,这是因为他在学习上有恒心,有刻苦的精神。他曾经说:“我哪里是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把握住时间就等于延长寿命。”贝多芬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音乐家,是因他有持之以恒、不畏劳苦的精神。正如他说的那样:“没有一天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是为了使它醒了以后更加兴奋。”
  然而有些人,他们不懂得“学贵有恒”的道理。他们认为天天学习太单调乏味。还有些人,他们的理想十分远大,但由于没有恒心而未能实现。法国作家乔冶•桑的小说《贺拉斯》
  ……
  《劝学》同步练习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槁暴(pù)  使之然(róu) 舟楫(jì)   舆马(yú)
  B.蛟龙(jiāo)  跬步(kuǐ)     骐骥(jì)      爪牙(zhǎo)
  C.镂金(lóu)  驽马(nǔ)      生非异(xìng)  洞穴(xué)
  D.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   二螯 (áo)     参省(xǐng)
  解析 A项楫jí;C项镂lòu,驽nú;D项锲qiè。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
  解析 A项“知”通“智”;B项“有”通“又”;D项“生”通“性”。
  答案 C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3分)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解析 B项名词作动词,A、C、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状语。
  答案 A
  4.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 同的一 项是(  )(3分)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解析 C项与例句同为定语后置句。A项为宾语前置,B项为状语后置,D项为固定句式。
  答案 C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解析  A项“博学”,古义是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是知识、学识的渊博。C项“寄托”,古义是藏身的意思;今义是托付。D项“爪牙”,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今义是坏人的帮凶。
  答案 B
  6.课文名句填空。(8分)
  ……
  2 师说
  问题导学
  1.第一段和第二段在论证观点上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
  2.第三段的分论点是什么?第三段与第一段有何内在联系?
  3.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自主探究
  课文中有关“尊师”“重道”的观点是否适合于现代社会?
  文法导析
  1.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手法,增强了说服力。
  第二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在这一段中,作者选用三组事例进行对比论证:先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纵向对比,接着是一般人对子和对己在句读和解惑方面的对比,最后是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横向对比。三个方面的例子,比较全面地论证了从师的两种态度——一种是不耻相师,一种是耻学于师。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观点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2.句式整散结合,自然灵活,错落有致。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散句中,“圣益圣,愚益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技法导练
  导练目标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过程中就需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请以“精神”为话题,自定立意,然后运用例证法写一片段,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不少于200字。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1)“好为人师”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是用来批评那些喜欢当别人的老师、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的人。但是韩愈却不顾流俗,“抗颜而为师”,招后进,办学校,兴师道。不仅开一代学风、文风,更教育了一代新人,传承了千年文化。联想当今时代,面对传统文化的弱化、庸俗风气的泛滥,你问了吗?你说了吗?你挺身而出捍卫或反对了吗?你敢对潮流说“不”吗?今天,我们是不是缺少 “好为人师”的风气?是不是缺少敢于向流俗说“不”的“韩愈”呢?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2)孔子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家,一部《论语》记载的大多是孔子如何传道解惑的事迹,却很少见到他如何教学生识字读书的事。可见,学习最初是为了求道或解惑的。不知从何时起,学习变成了以学习教材字句为主,并渐渐丢掉了最初的目的,到如今,这种情形就更为突出了,“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韩愈认为这是“小学而大遗”,这种“抓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做法,是很不明智的。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孩带着他心爱的狗跟
  随他的父亲去海边散步。狗在奔跑时踩坏了一个小女孩用沙子堆砌的小水渠。小女孩在男孩已经道歉的情况下仍无理地要求她做富商的父亲买下这条狗并打死它。男孩的父亲没有代替儿子作出是否卖狗的选择,只是告诉富商,狗的主人是他的儿子,应该由他的儿子作决定。
  我很赞同这位父亲的做法。他没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子,而是让儿子独立思考,自己选择,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这样做看似简单,但我却认为很不简单。首先,这是对孩子的尊重。父母只有尊重子女,才会受到子女的尊重与信任。这样就为两代人的沟通打下了坚实的
  ……
  师说    同步训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孰(shú)        苌弘(cháng)
  经传(zhuàn)  针砭时弊( biǎn)
  B.谀(yú)  句读(dòu)
  谄媚(chǎn)  不拘于时(jū)
  C.郯(dàn)  严谨(jīn)
  或不焉(fōu)  惑之不解(huò)
  D.聃(dān)  贻之(yí)
  师襄(xiāng)  以资切磋(chuō)
  解析 A项砭biān;C项郯tán  ,谨jǐn,不fǒu;D项磋cuō 。
  答案 B
  2.下面对“师”字义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④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不耻相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②④/⑤⑥⑨/⑦⑧ 
  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解析 ①③老师。②以……为师,把……作为老师。④⑦⑨从师,动词。⑥⑧学习。
  答案 B
  3.指出下列句中“其”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类的一项 (  )(3分)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解析 D项为副词;A、B、C项均为代词。
  答案 D
  4.指出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3分)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②作《师说》以贻之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⑤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⑥彼童子之师
  ⑦郯子之徒  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⑨句读之不知  ⑩惑之不解
  A.①②/③④/⑤⑦/⑨⑥/⑧⑩
  B.①②/③⑥/④⑦/⑤  ⑧/⑨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