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570字。

  《教战守策》导学案
  江苏省盱眙中学  李淞
  教学目标
  1.梳理并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大致翻译课文。
  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主旨以及作者的主张,认识其的进步意义。
  3.把握文章要旨,学习从多角度论证的说理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重要实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作者的主张,认识其的进步意义。
  2.把握文章要旨,学习从多角度论证的说理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导入新课
  二、解题
  策-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
  古代的策文分类:
  1、制策(策问):朝廷选进士时所出的考题
  2、对策:士子根据所问而陈述的政见
  3、奏策(进策):臣子主动上陈的奏文
  补充:古代常见奏章
  战国时多称“书”
  奏:封建时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
  议: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
  疏: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谏太宗十思疏》
  表:多用于臣向君陈情祝贺,《陈情表》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上台展示学案。
  1.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什么?作者是针对什么情况提出这一主张的? 
  补充:写作背景
  北宋王朝到了仁宗赵祯时期,在承平的帷幕背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迅速地深刻化、尖锐化。内部的农民起义;外边夏、辽气焰嚣张,不时内犯。统治阶级当中一些较能正视现实、深谋远虑的人,便不断提出革新政治以自救的主张与要求。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就是这种趋势下的产物。年轻的苏轼,很快地也投身于这个浪潮中了。仁宗嘉祐六年(1061),二十五岁的苏轼应“制科”考试时所作的《进策》二十五篇,就集中地表现了苏轼的这种政治思想。
  明确: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教民战守”。作者是北宋存在严重的外患而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这一情况提出的。
  2.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各段分别写什么?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全文七段,可分为五部分
  (一)(1)开门见山,表明观点:居安知危
  (二)(2—3)援引史实,正反论证,说明“兵之不可去”
  (三)(4)浅近设喻,正反论述,说明“养之太过”的危害
  (四)(5)分析形势,说明“教战守”的重要
  (五)(6-7)具体陈述“教战守”的主张和建议
  四、通读课文
  1.解决学案第三题。
  初读课文,完成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豢  (      )  钝眊(      )       浸渍(      )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