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000字)
《登高》教案
【教学目的】
1、能诵读和背诵,并读出诗的律美。
2、把握诗歌意象,仔细品味诗歌意境
3、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电教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播放背景音乐《二泉映月》)
(打开投影)
一、从美国“9•11”到中国唐朝“安史之乱”
  提问学生关于美国“9•11”和中国的“安史之乱”,将两者相提并论有一个用意,即以美国比拟、遥想当年的唐朝的盛事与所遭受的灾难,要借助于这种对比与联系以形成学生对过去类似年代的一种较为深刻的认知,并帮助学生培养对人类文明成果的敬重意识,从而确立一种正义感与责任感;同时,要引起学生对战争或灾难的较深的感知与思考,并隐含着对中国未来的某种思考与关注,从而体现爱国主义的教育。当然,对于下文也是一个关涉。而我这样做,是想为全课定下一个恢弘的基调。至于学生会说些什么内容,还需要根据课堂的具体流程和老师的积极引导。这既要考虑到学生对于美国的某种认识和看法,还要着眼于本课的需要。时间也不宜过长。这一开头和有关环节可作如下设计:
  师:“同学们,听到这哀伤的音乐,会引起我们多少往事的痛苦的回忆啊。就在这个世纪初,在我们的大洋彼岸,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幻灯:从美国“9•11”)
   生:……
  “在1240年前,在中国的唐朝发生也一件山崩地裂的大事,就是——‘安史之乱’。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
  生:……
…………
  师:“我们回首往事,我们中华民族走过了多少艰辛与苦难的岁月啊。谈到战争,经历或未曾经历的人们,都明显地带着一种深切的苦创意识。战争就是灾害与苦难。大多时候,分野很大的士林之间也都采取同一态度,孔子谈仁义,孟子无道齐桓晋文之事,墨子兼爱非攻,老庄处无为之世,行不言之教……我们还可以举出更多,一无例外,对于战争,或因战争引发的社会动乱,这些智者都表现出共同的道德倾向与文化认同——那就是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珍视与热爱。甚至,战争越残酷剧烈,则其人文情怀与文化关注就越强烈。”
“如果说在一千多年前的那场人类灾难与浩劫,对我们来说多少有些陌生感的话,那么,通过一人,通过他的感受,可以使我们感受得更深刻而深沉些。他,就是我们要说的杜甫老人。”(幻灯:杜甫像)
二、老杜知多少
1、“温故”提问,“知人”论诗,为新课学习作准备。设计如下:
师:“说起这位老人,我们总是有太多的话要说的。大家说说,都知道多少?”
生(可能):“传诵千古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等名句,以及《三别》、《三吏》、《兵车行》等等名篇。……”
师:“还有,十载长安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和辛酸,是‘三年饥走荒山道’和人民共同饱尝的战乱、饥饿之苦,是‘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和人民亲密无间的生活。”
师:“滞留长安以后,从长安诗开始,杜甫大多作品中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精神。从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永远是那样执着。杜甫不仅随时随地不忘君国,如苏轼所说‘一饭不忘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