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共31张,课件制作精美,介绍作者,理思路,整体把握课文,拓展延伸等,导学案约1670字。

  《故都的秋》导学案
  课题:《故都的秋》                             课型:新授
  执笔:李飞         班级:13(5)班           时间:2015/6/4【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
  2.把握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征,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眷恋的感情;
  3.了解本文情与景、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2.体会本文“情景俱到,既细且清”“真切灵活”的散文特色,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
  演示法   合作研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1、赏析秋天的图画,体味其中不同的秋味,用几个形容词概括你的感受 。
  2、让我们看看名家对秋的评价是如何的?
  在人们的眼中往往充满枯黄、充满悲凉、充满萧瑟、充满哀伤,我们今天就在郁达夫的笔下领略北国之秋的那份清静,那份悲凉。
  二、基础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
  郁达夫 :
  (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作者由青岛去北平,《故都的秋》便是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写下的优美散文。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 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2、文体解读:
  本文属于写景抒情散文。学习该文,应该抓住文章中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这一问题。作为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