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290字。
2006中考系列:文言文
[考试目标一]
理解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和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例题精析]
例1.指出下列句子里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
A.良鄂然,欲殴之。 ( 通 )
B.甚矣,汝之不惠 。 ( 通 )
C.圣人非所与熙也 。 ( 通 )
D.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 通 )
例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C.牺牲玉帛,弗敢专也,必以信。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例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齐无人邪?使之为使。 其贤者使使贤主。
B.寡人反取病焉。 则久已病矣。
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吾赖是以食吾躯。
例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与“楚人以晏子短”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
C. 我以日出时去人远 D. 以我酌油知之
例5.与例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 子将安之?
C. 彼竭我盈,故克之。 D. 人之为学者有难易乎?
◆例1是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通假字的能力。答案是:A. “鄂” 通“愕”;B.“惠”通“慧”;C.“熙”通“嬉”;D.“阙”通 “缺”。
◆例2是考查学生辨析字词古今含义的能力。A项中的“卑鄙”古义是地位低微,学识浅陋。今义是语言、行为品质恶劣;B项中的“其实”古义是它们的果实,今义是表示所说的实际情况;C项中“牺牲”古义指牛、羊、猪等祭品,今义是指为正义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D项中“修狭”古今同义,都是长而窄的意思。A、B、C三项中加点的词古今含义有明显差异,故答案为D。
◆例3是考查学生理解掌握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能力。此题的答案是A。因为A项中两个加点的词都是“派遣”的意思;B项中的“病”分别是“辱”、“困苦”的意思;C项中的“名”分别是“出名”、“名声”的意思;D项中的“食”分别是“食物”、“供养”的意思。
◆例4是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以”字的理解能力。例句中“以”,意思是“因为”,四个选项中,A项是“因为”;B项是“用”;C项是“认为”;D项是“凭、靠”。正确的选项是A。
◆例5是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虚词“之”的能力。该题的答案是D。因为D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一样“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中的“之”是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B项中的“之”是作动词,“去、往、到”的意思;C项中的“之”作代词,是“他们(指齐军)”的意思。
[能力训练一]
一、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置于市,贾十倍 同
2.坐縻廪粟而不知耻 通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
4.才美不外见 同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
6.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 同
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通
8.诎右臂支船 同
9.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通 , 通
10.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11.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
12.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通
13.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通
14.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
15.无他,但手熟尔 通
16.谈笑有鸿儒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