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00字。
《谈生命》集体备课记录
于曰展
参 加 人 员、 初三语文备课组全体成员
集体备课内容: 针对这次五莲县举办的语文优质课竞赛的预备课——王春刚老师讲授的《谈生命》进行进一步研究讨论。
中 心 发 言:所有人员
讨 论 记 载
王佃杰:各位老师下午好!我听王老师的这节课,我非常认真的做了笔记!(微笑)确实有一些感触,我说话也很直率,大家交流交流心得。
我有三点体会想供大家参考:第一,课堂中最打动人心的往往是最质朴最本真的东西。刚才的课堂中最吸引我的就是小乐老师流利的当堂背诵。学生对于古文的体验学习,首先要找到感觉,从哪里获得?除了学生自己的读读背背,当然最直接最有效的就是老师的感染力量。即便自己是一口不标准的普通话又何妨?你看我就从来不怕在老师们面前读书吗!(笑)
第二,语文课堂的气氛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活跃?表面热闹的不一定是,看似宁静的不一定不是。我们不能刻意的去追求活跃的课堂,但可以创设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刚才的乐老师的语文课上,老师提出让同学们自己鉴赏片断、说出体会,有很多同学热情很高,频频举手。但同学们的分析五花八门,没有一个既定的体系,有的甚至游离重点。比如:《谈生命》中描写月夜斗歌一段,最精彩的是作者袁宏道的寓指含义:在热热闹闹中开始,却在冷冷清清中结束,这不就是一场人生舞台的预演?而且也正好与作者后来的兴尽悲来的抒情线索相契合。可是,很明显这节课由于学生的发言散乱,而降低了课堂的思想浓度。教师应该适时的用高度凝练的语言进行概括和指导,这时候的课堂气氛也不一定不活跃。
第三点感受是关于这堂课设计的一个环节——预习检测。我很佩服小乐老师的普通话,这种标准的语音是我们语文教师良好的基本素质的体现。但是,有没有必要如此细致的去追究课文中的字词、语法?换句话说,预习检测这个环节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我听到乐老师讲字音很细致,但挑选出来的字词却极生僻,比如文中的靓(liàng)装、迟(zhì)月等,我在想,也许这些细节可以适当忽略掉。
王涛:关于王老师的这几点意见我想来谈谈我的看法。王老师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