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900字。
第一专题 我有一个梦想
专题设计
十六七岁,正是一个多梦的季节,花一样的年华,放飞着斑斓的梦想。最初的梦想紧紧握在手上,指引着我们走过漫漫人生旅途。本专题名称“我有一个梦想”取自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本专题围绕“政治文明”这一主旨选材,通过对作品的研读,让学生聆听中外前贤的教诲,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内涵,学习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卓越思想和心忧天下的高尚情怀。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增强学生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对政治、经济的认知能力,培养他们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品格。
本专题共5篇文章,编排以时间为序,按传统和现代分为两个板块。
第一板块为“经世济民”。“经世济民”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有治理国家、富足百姓的含义。两篇选文《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分别选自《论语》和《孟子》。《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与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孔子谴责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仁义教化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寡人之于国也》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论语》《孟子》是中国诸子散文中的精华,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典籍。因此,在教学前,教师应当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论语》《孟子》的文化常识,在相关知识的预习中,引起学生对古代政治文明的关注,了解孔子和孟子的主要观点和论辩特色,留置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两篇政论文比较简短,但内容相对较为丰富。教师可在文章所体现的主要观点和语言特色方面寻找学生感兴趣的点切入,组织教学。在疏通文意、落实文言知识点的基础上做一些比较和拓展阅读的训练,使学生在感受杰出人物言论及事迹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悟这些经典文本的语言魅力,逐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第二板块为“英名与事业”,板块名称引自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这既是对三位作者及他们所述及的杰出人物的业绩的概括,也存有激励学生奋发有为、成就英名、创立事业的意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悼词,恩格斯以沉痛的心情,对马克思的逝世表达了深切的悼念,对马克思生前为无产阶级作出的伟大贡献给予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抨击了美国社会对待黑人的种种不公平现象,号召大家行动起来,投入到争取平等权利和自由的斗争中去。孙中山的《〈黄花岗烈士事略〉序》热情赞颂了烈士们为革命捐躯的英雄气概,激励国人“继承”“光大”先烈遗志,为实现革命理想而英勇奋斗。在本板块的学习中,应突出朗读在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利用选文大多为演讲词、适合合作朗读的特点,借助朗读,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加强诵读指导。在读中体会文章的特色以及他们所包含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受到人文教育和审美熏陶。
经世济民
季氏将伐颛臾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记录了在鲁国王室衰微、三桓叛上、四分公室的年代里孔子和弟子的言论。作为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孔子的“入世精神”在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当时礼崩乐坏,但孔子本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继续推行他“礼”与“仁”的主张。文中,冉有与季路支持季氏攻打颛臾,这显然违背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所以,孔子对两位学生的做法进行了批评,观点明确,情绪慷慨激昂。冉有是孔子的学生,语言表达比较委婉,而孔子的观点态度却十分鲜明,充分显示了“当仁不让”的精神。
在这篇对话体文章中,冉有先是汇报事实,再是推脱责任,继而为季氏辩护,在孔子的批驳中节节败退,逐步暴露出他的真实思想。孔子则把冉有的言论作为自己的驳论点,层层紧逼,先驳后立,表达出自己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文中“求!无乃尔是过与”“且尔言过矣”“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等语言显示出孔子极为鲜明的立场。文章语言犀利,运用比喻、类比、排比、反诘等多种修辞手法,丰富了内涵,强化了论辩力和说服力。
思路方法
本篇是经典之作,适合学生仔细品味和诵读,可采取“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在文本解析的同时,突出“读”这一中心环节。在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文本研习活动的积极性。进入文本阅读的时候,可以就文本组织一些阅读提示,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疏通文意,随机解决语言问题。可以在文本研习中穿插一些文化知识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