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540字。

  《寡人之于国也》
  一、学习目标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分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
  2、诵读、感悟、理解、讨论、背诵。
  3、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二.、资料链接
  1.关于孟子
  孟子,是孔子之孙孔伋(字子思)的再传弟子,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把孔子侧重于道德修养的“仁”,发展为他的政治论“仁政” ,主张行王道,制民产,省刑薄赋,申孝悌之义。提出“性善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是“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常以救民于水火的姿态,奔走呼号。他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自居,故后世常“孔孟”并称,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2.关于《孟子》
  《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以雄辩著称。孟子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读孟子的文章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情感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使辩难对方往往坠入他所设的陷阱之中。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习用一连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3.相关背景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4.孟子的仁政思想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三、课前预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好战(   )        弃甲曳兵(    )        数罟(    )         衣帛(    )
  庠序(    )          鸡豚狗彘(      )       饿莩(   )          不入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