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资料(4份)
【练】人教版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资料.doc
【讲】人教版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资料.doc
【结】人教版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资料.doc
【预】人教版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资料.doc

  【讲】人教必修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资料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
  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学习情景设计]
  1.导入新课
  (1)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         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养生丧(sàng)死无憾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o)
  (2)学生复述课文。
  (3)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
  ……
  【结】人教必修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资料
  一、学习探究
  1.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殖人口,如《墨子》《管子》《商君书》就包含着丰富的人口思想。其中《管子•重令篇》认为“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把“人众”与“国富”并列为称霸天下的根本;《管子•人国篇》提出“九惠之教”(“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振困”“接绝”),全面鼓励增加人口;《管子•牧民篇》更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来强调培养人才,提高人口质量。可以说,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2.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3.你能说说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吗?
  《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作为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
  ……
  【练】人教必修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资料
  基础巩固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曳兵(yè)          数罟(cù  gǔ)        洿池(wū)
  B.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序(yǎng)
  C.孝悌(tì)          饿莩(piáo)               供养(gōng)
  D.衣帛(yī)         王天下(wàng)        赈济(zhè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谨庠序之教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无罪岁       罪:归咎,归罪
  B.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兵:兵器、武器
  C.数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4.下列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河内凶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寡人之民不加多              加:增加
  B.弃甲曳兵而走                走:逃跑
  或百步而后止               或:也许
  C.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是:判断动词
  数罟不入洿池               数:密
  D.申之以孝悌                 申:反复陈述
  然而不王者                 然而:这样却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河东凶亦然     ②填然鼓之,兵刃相接
  B.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D.①西丧地于秦七百里  ②寡人之于国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预】人教必修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资料
  一、认识作者
  姓名 李商隐 字号 名轲,字子舆
  朝代 战国 籍贯 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生平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 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主要作品 与其弟子著《孟子》
  作品风格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文本知识
  1.《孟子》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 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 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