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820字。

课程改革中关于学生评价的几点思考
河南平阳第二中学:赵雪清
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新课程改革实验中被社会所关注的重点,因为如何去评(方式问题)、怎样评(标准问题)、评什么(内容问题)、谁来评(主体问题)等等,都是学生家长及社会所关注和担心的。本文试从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探讨解决的途径。
一、现代学生评价的特征及启示
(一)现代学生评价的物征
1.学生评价的功能从总结性功能逐步向形成性功能发展,使学生评价由原来为“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儿童”服务向为“创造适合于儿童发展的教育”服务转变,强调评价功能的形成性。
2.评价内容从对学生单一的认知评价扩展为对学生的全面、综合的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态度、情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的综合评价、全方位评价,侧重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
3.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由被动评价向主动参与评价发展,他既可在主动参与的他人评价中有意识地选择和吸收有用的信息,也可在自我评价中自我控制、自我调整。强调评价过程中的人文因素,加强评价主客体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评价。
4.从关注评价结果向重视评价过程发展,避免评价结论的片面和唯一,强调对过程的认识和指导。
5.在评价方法上,从仅强调考试、测验分数向评价方法的立体、综合、多层次、全方位发展,评价方法呈现多样化,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应树立以下几个评价观念
1.充分发挥考试、测验的教育功能。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发展能力,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考试,认为考试、测验就是应试教育,与新课程改革背道而驰,相反,应该更主动地去考虑该怎样采用考试、测验这样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但郑重的是从如何更大程度上发挥考试评价的教育功能来组织、实施、运用。
2.让学生参与评价才是真正承认学生是评价的主体地位。新课程观下,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就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评价活动中,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标准、方法、内容等的确定,应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协商敲定,“使评价成为学生自己的事”。
3.倡导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终结性评价是指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教学活动结束后,结其结果进行的评价,目的是对这一教学活动的结果进行评定;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调整教学计划、补充学习内容等的评价,目的是为新的活动提供信息、指导。新课程标准下,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应采用形成性评价,在高速和指导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信息,不断改进原来的不足,使学生朝有益的方向发展,而不是通过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盖棺定论。
4.坚持运用唯物辨证观。一是全面观,对学生既评价学科课程的学习,又评价活动课程的表现,既评价学习结果,又评价学习行为,既评价智能因素,又评价情感因素,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看到自身再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潜力。二是整体观,在对学生进行某单方面项目评价时,注意其他方面如认知、情感、技能等的情况,加以考虑,而不像分数评价那样孤立、片面。把学生话学习、成长等相关环境中进行综合评价,便于找到有效的转化对策,促使学生主动改错、求知、发展。三是发展观,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相信学生能获取成功,不以暂的成败论英雄,从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出发,理解、宽容、激励、尊重学生,给其创造再学、再练、再考的条件,为其提供再次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自我悦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