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80字。
《黄山记》 导学案
※学习目的:
1.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手法;
2.学习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
3.了解黄山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构思谋篇的手法。
2.难点:语言简练巧妙、热情奔放。
※学习时数:
两课时
三、课文研讨:
※第二部分:回顾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
①这部分与上部分是怎样衔接的?
——上部分以大自然“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它封了山”作小结,更增添了黄山的神奇色彩,并为下文回溯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描绘黄山的奇观作了铺垫。
②这部分可分几层?各层大意是什么?
——第1层(1自然段)写史前期,除了金丝猴之外,只有神话传说中的黄帝、浮丘公、容成子等仙人攀上过黄山的光明顶。
第2层(2─3自然段)写唐宋时期,只有李白及吴龙翰两人登上过莲花峰。
第3层(4─5自然段)写元明清数百年内,极大多数旅行家都没有登上莲花峰顶,而登天都,是在汪瓘以后,有记载的只有普门法师等五人。
③写黄帝在这里飞升的“传说”,有何作用?
——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更显得有魅力。
④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
——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第三部分:记作者等一行攀登天都峰的经过。
①这部分与上部分是怎样衔接的?
——提示: 本部分“胜境已成公园,绝处已经逢生”的现实情况与上部分“难登攀”相互比照。显得波澜起伏,而又貌断实续。
②这部分可分几层?每层写什么?
——第1层(1─6自然段)写作者等一行登上天都峰的经过。
文章以作者亲眼所见,极写天都之险,与第二部分相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之势。文章处处都将今天的登山道路与古人登山的路径作对比,强调今天的登山道路已“化险为夷”,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张本。
写“我们”登攀的经过,只用三个“直上,直上,直上”反复(提问),表现了勇往向上的气概。
第2层(7─8自然段)写登上天都峰所见景色,抒发感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