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690字。
教学设计
4 烛之武退秦师
教材概述
本文所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前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此前两年(即鲁僖公二十八年),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曾经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郑国在战争中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是晋秦联合围郑的直接原因。
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大夫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服秦穆公撤围。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秦伯撤走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不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本文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赞扬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本文组织严密,前后照应,情节起伏跌宕,详略得当,生动活泼,说理透辟,学习时要仔细品味,这是学习的重点。
教学设计(一)
(作者,陈爱鹏,安徽舒城一中教师,本设计曾发表在《文学教育》上。)
教材分析
此文被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第二单元,该单元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学生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来。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领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理解高超的劝说艺术
教学策略:朗读法、点拨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1.由于学习文言文要付出比现代文更多的努力,因此通常同学们对文言文大都敬而远之。调查显示,多数同学都不大了解所学文言文的内涵,不了解那些隐藏在陌生语言下面的更深层次的人类的智慧,笔者力求引导学生走进文言文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说辞十分精彩,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就可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逐步改变其对文言文的看法,培养起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