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460字。
教学设计
3 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材概述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诗。诗中“大堰河”应该就是“大叶荷”。艾青家乡浙江金华方音“大叶荷”与“大堰河”是一样的,“大堰河”是“大叶荷”的谐音。距离艾青家的村庄——畈田蒋村约有五华里的地方有个叫作“大叶荷”的村庄。保姆大堰河的苦难经历同祥林嫂一样,似乎连姓名都没有,以村庄的名字“大叶荷”作为她的姓名。她出生于穷苦人家,自幼就被贩卖到畈田蒋村当蒋忠丕的童养媳。她在生了两个孩子以后,丈夫蒋忠丕死了,为生活所逼,又不得不改嫁。因为她来自“大叶荷”村,于是村上的人都叫她为“大叶荷”。所以诗的开头写道:“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艾青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的一个叫畈田蒋村的地主家庭。母亲生艾青时难产,艾青三天三夜才从娘胎里出世。长辈们以为很不吉利,请算命先生占卜,说艾青在家要克死爹娘,艾青父母封建迷信意识很浓,为了避免“克死爹娘”,索性就把艾青扔了出去,寄养到十分贫苦的“大叶荷”家中。艾青在“大叶荷”家中长到五岁,父亲叫他念书去了。这时,艾青才惜别了大叶荷。
对诗歌的结构,历来有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依据逻辑顺序可以将诗歌划分为三个部分;而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依据则可以将诗歌划分为四个部分。
学习本诗的重点是把握诗中的意象。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比喻意象和描述意象。在《雨巷》一诗中,“丁香”可以看作是诗人迷茫的内心追求,它是比喻意象。而这首诗几乎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意象,它选择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例如诗的第四节,诗人连续用8个排比句,每一句都是一个大堰河日常生活的描述意象,集中塑造了大堰河这个勤劳、善良、朴实、贫苦的农村妇女形象。难点是对诗歌形式的把握。
艾青的诗在形式上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即在奔放与约束之间取得协调,在参差与变化里取得一致,在繁杂的细节中提炼出单纯的意象。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它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全诗不押韵,但有11节的首尾句相互重复,以确定基调与色彩,中间几行大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长句,以尽情抒发与描摹。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这首诗与《雨巷》《再别康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它们同样成为新诗中的名篇佳作。
教学设计(一)
(作者,汤光明,福建省厦门市内厝中学教师,福建省新课程学科骨干教师。本设计为获奖作品。)
教学设想
这首诗是作者艾青的成名之作,也使他走向世界诗坛。本文是一篇传统课文,具有永久的价值和魅力,我们应从第一单元的鉴赏重点“情感与意象”入手,既要品人,又要品文。从诗人感情变化线索来看,这首诗以诗人在铁窗中看到飘飘雪花触动诗情开始,追忆儿时被大堰河养育的往事和大堰河的艰苦劳作与悲苦命运,到最后的真挚怀念和热情赞美,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理清诗的抒情脉络,有助于把握大堰河这一形象。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大堰河这个形象的当代意义。尤其是农村孩子,他们身边有许多像大堰河一样的勤劳、善良、贫穷之人;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