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4课 百丈山记 学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2课 黄州快哉亭记 学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3课 道山亭记 学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第1课 小石城山记 学案.doc
小石城山记 导学案
整体探究
1.找出文章中景物描写集中的句子,品味这些句子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景物 文句 妙处
山石 横当其垠。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形态之美、奇
土堡 其上为睥睨、梁 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形象之美
山洞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有情趣,声音之美
树竹 嘉树美箭,益奇而坚 简洁,生动
2.文中句子“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你认为作者是否在影射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句是作者在影射自己,蕴藏着深厚的思想感情。作者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以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在同病相怜的情况下,能够努力发掘、欣赏这遗弃的美好风景的只有柳宗元,而能够安慰孤苦受辱的柳宗元的也只有这些山水了。
3.文中句子“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其气之灵”表现在何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句 表现 心情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 ①土堡的形状②山洞的深邃③山石的疏密有致 山石虽美,却不被人亲近赏识,以物喻人,借奇石比自己,含蓄、形象地引发了身世之感,沉痛而无奈
4.小石城山和山上的幽景奇石分别象征了什么?这样写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柳宗元遭贬的处境;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柳宗元高洁的人格。作者借景抒情,借题发挥,“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愿望。
……
黄州快哉亭记 导学案
整体探究
1.文章主旨是如何层层揭示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由“风”自然地引出了主旨的讨论:士处于世,该抱怎样的态度呢?作者先不作正面回答,而是用排比句提出一反一正两种态度:一是假如一个人心中没有自得之乐,那么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不会愉快;一是假如一个人心中坦然自若,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本性,那么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不会不愉快。接着就以张梦得的具体行为来对后面一种态度作出肯定。作者认为张梦得能如此,说明他内心有过人之处,并设想即使让他住在极其简陋的用蓬草编门、破瓮做窗的屋子里,他也不会有什么不快乐的事。这既照应了前面的“何适而非快”,又为下文作铺垫。“而况乎”两句夸张地表现了张梦得居住于此的快乐,可谓极尽耳目所能取得的乐趣来使自己畅快。然后用“不然”两字反面说开去,进一步说明文章主旨。
2.文章开头起笔不凡,不落俗套。自西陵至赤壁江流景象变化如何?其作用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江流景象变化 “其流奔放肆大”→ “其势益张”→ “波流浸灌”
眼界与心境 始宽 渐宽 全开
视角变化 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
作用 (1)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2)交代造亭目的:观赏长江流水的美景,从而引发快感。
3.文章为什么要引录宋玉的《风赋》中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个故事不仅交代了“快哉”两字的来历,而且还从宋玉将风分为雌雄,认为楚王的雄风是庶人不得与共的,由此生发开去,指出风没有雌雄之分,而人有遇、不遇之别,因此,同样一阵风吹在楚王身上感到“快哉”,而吹在老百姓身上就感到忧伤了,这是因各人的情况不同,和风本身无关。行文至此,自然地把话题引向了对
……
道山亭记 导学案
整体探究
1.第二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福州城的?各方面的特点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象 描写角度 特点
福州城 地理位置 位于闽中
地势 平而广
地域风貌 枕江面海
城市风貌 路多、舟船交通便利
城市建筑 屋室巨丽,寺庙、道观特盛
整体形象 三山鼎立,山上寺庙、道观众多而奇美
2.闽地山水险恶,百姓生活多有不便,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要详写其居室之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精心选取了“福州治侯官”这一“于闽为最平以广”之地,来写其土地的平旷、道路的通达、水路的便捷,因而导致其商业的发达。于此高山恶水之处,突见此处,怎不让人疑为世外桃源!而“麓多桀木”,“匠多良能”,人杰地灵,又为人们的安居乐业提供了条件。作者具体写“下贫必丰其居”,“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以居处的华丽来衬托百姓的富足,佛教、道教的兴盛,渲染出一种和平安乐的气氛。作者如此费尽心机,原来是为了形象曲折地表现程师孟的治郡业绩。这样,文章的主旨也就在作者的精心布局下水到渠成地点明了。写山水之恶,正好和后文的建筑之美形成对比,这一出乎意料的对比也就很自然地点染出了程师孟政绩之高。
3.文中三、四段由写景转入写程公,主要写了他的什么事?人们评论曾巩的散文纡徐和缓,儒雅醇厚,结合本文谈谈这一艺术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写了程公治闽的政绩。文章开头写闽地山水之险不是主要目的,写程公不怕闽地险且远,而能安于其居、逍遥世外、做出政绩,这才是全文的主旨。文章开头由远处谈起,不疾不徐,似乎没有切入正题,第二、三段才不慌不忙接起文脉,写程公利用闽山耸立的优势,特辟一亭,而程公能因其地善,寓耳目之乐,将思致寄寓于尘埃之外,志向远大!第四段才直接称颂程公的政绩。全文由景及人,既不寓情于景,又不发掘景物的深意,而是平平直直,自自然然,徐徐道来,娓娓而谈。文风纡徐和缓,儒雅醇厚体现于此。
4.文章称赞程师孟处偏僻险远却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你认为面对逆境或苦难,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面对逆境或苦难,悲伤、愤懑、抱怨都是无济于事的,不如接受眼前的现实,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改善环境,也改善自己的心境。面对苦难,可以以一种更
……
百丈山记 导学案
整体探究
1.文章第二节作者详细描绘了景物的什么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二节山门前后的诸景点虽多,但重点放在幽静美的描绘上。作者以“涧”为中心,贯串着水的描写。“苍藤古木”的掩映,伴和着“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盛夏亭午无暑气”“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点染出了清幽氛围和清洌感受。最后归结为“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的描述,显露了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情调,体现出景物的幽静美。
2.第三节表现出景物的什么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如果说第二节写幽静美,那么第三节写瀑布则重在表现其“壮美”。先以“下临峭岸,深昧险绝”的险奇美作映衬,再写出“于林薄间东南望”的瀑布景色,以“遥看瀑布挂前川”的视域得之。“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凌空而下,是气势的渲染。水沫有如散珠喷雾,在阳光照射下,璀璨夺目,五彩缤纷,煞是伟观,是壮丽美的写照。然后,以重彩浓墨写山峰的美姿美态。首先,作者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以缺口中遥望远山。其次,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组合,“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形成了具有绘画美的构图特征,主次层次感丰富。再次,以固定的景点,却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成两幅扇面图,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特征。“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突出的是色彩斑斓美;而清晨“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突现的是云海变幻美。夕照晨光中的连绵峰峦,前借阳光以显美色,后凭云气以显美态,画形画彩,荟萃于一。由此可以看出,本段的描绘中紧扣“壮美”二字。
3.文章第四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第四节点明了写作的目的,即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其中“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是作者游后结论,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括。这个总结论,相承于前面诸节文字,何处可观,何处不足观,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