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320字。
城乡接合部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学科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结题报告
张文松
一、课题的提出
1、我校的校情:
我校地处城乡接合部,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师资力量不均衡,硬件设施还不够完备。在校学生一千一百余名,主要来源有:纯农民家庭、街道居民、个体户、征用土地的拆迁户、外地借读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我们调查还发现,不同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不够宽裕,对子女的教育投入较少,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子女的学习重视不够,对孩子的关心教育偏少。另外,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思维不够开阔,行为习惯较差,加之周遍经济、环境的影响及长期传统教学观念及方法对教师的束缚,都是制约我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不利因素,因而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陈旧、单一的教学形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学生自身发展和学习方式变革的需要。
城乡接合部学校、学生及其家庭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课堂教学,尤其是要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出符合校情、学情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最优化。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改革,教学模式必须更新,以顺应我校城乡接合部教与学的特点,也顺应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自主性的学习需要。在此前提下“城乡接合部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这一研究课题应运而生。
二、课题确立的理论依据
1、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在遇到问题时能自主的解决各种问题,诚如纳伊曼所说:“即意味受过教育的人将会知道从哪里能很快地和准确地找到他所不知道的东西。”“教师就应创造出种种环境和条件,刺激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
2、现代阅读理论根据系统论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故我们的阅读应首先有大局观,从大局去把握文章内容,行文风格、思想内涵、审美意蕴。整体去读,能避免一叶障目,也容勾起阅读兴趣,符合培养合格公民的要求。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其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课题研究实施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2年9月——2003年8月)。
1、确定课题:根据南京市教科所和我校的教科室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我校语文学科教学实际,承担子课题研究任务,认真填写招标课题议定书。
2、理论学习。我们深入学习教育理论,提高理论水平,拟参考的书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语文教育展望》《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等等。
3、制定计划:在课题组中展开讨论,论证申报课题的重要意义和可行性,动员本组全体教师参与,制定可行性计划。
4、开题报告:于2002年9月召开了课题组成员和参与该课题活动的教师会议,邀请了有关领导参加,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了评审和修订。
5、成员构成:张文松、黄书华、项锦仙、朱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