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860个字。
4风筝
名校讲坛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华盖集》等专集。
2.主题解说
本文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温暖春天的热烈憧憬。
3.重点突破
(1)找出描写“我”粗暴拆毁弟弟风筝的动作的词语,并说说这些动作有何作用。
提示:描写动作的词语有“折断”“掷”“踏”等。作用:描绘了“我”因对弟弟的不理解而产生的粗暴行为,这种行为描写得越具体越真切越鲜明,就越表现了当时我的傲然和不在意,也就越增加了后面醒悟后的沉重感,越能体现作者勇于解剖自己,正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的崇高精神。
(2)作者首尾写对北京现实的感受,有什么用意?
提示:当时的北京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下,时代社会一概未能有所变化,封建的伦理道德、封建的礼教依然束缚和毒害着人们,作者深深地知道自己的悲哀来自何方,这就是:个人的悲哀缘于时代的悲哀。所以他才有了这样巨大的悲哀,才有了深深的厌恶现实之情,他才对故乡的久经逝去了的春天,对故乡春天里的风筝无比地向往和憧憬。其实,这正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以景衬情,这也正是首尾写景写感受的用意所在。
4.难点攻克
(1)文中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叙写关于风筝事件的回忆,作者的用意究竟是什么?
提示一:这是鲁迅为了揭露封建家族制度、伦理道德对儿童精神的束缚和虐杀,同时也表现了鲁迅严于责己、勇于自新的崇高品质。
提示二:“我”在北京见到风筝而引起的悲哀,是北洋军阀统治下的现实的、社会的、时代的悲哀;关于风筝往事而产生的悲哀,则强化、深化了后一种悲哀。前一种悲哀虽是个人情怀的吐露,但更是深深地重重地打上了社会、时代的印记。儿时精神虐杀的一幕,应当是社会、时代的罪恶。所以说,这种悲哀来自对冷酷黑暗现实的深刻解剖,对其本质的认识和极度的憎恶。关于风筝的回忆,是服务于眼前的现实的。这大段的插曲并没有游离于文章的主旋律之外,而是使感情的主调更加深厚、深沉、丰富、充实。
(2)如何理解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提示一:这句话说得比较曲折,其实是进一步明确强调现在封建黑暗势力、封建伦理道德和教育思想还十分猖獗,必须坚持战斗,决不能退缩、妥协。
提示二:这是“我”矛盾心情的反映。“我”当初参与精神虐杀,自认为天经地义,不当一回事;待到认识了这一做法的谬误以后,极度自责但无可挽救,所以愤而提出“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透过这个“躲”字,我们分明地感到了“我”对现实的无比愤恨,分明感到了“我”希望结束漫漫长夜,摧毁反动政治思想依然戕害人们心灵的政治局面。
5.结构图解
6.拓展延伸
鲁迅名言
①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