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80个字。
《风筝》说课稿
说教材
1、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刊于同年2月2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12期,后来由作者编入散文诗歌《野草》。写这篇文章时鲁迅先生44岁,先生的历经和思想的深广,使鲁迅先生对过往的事情有了生辰的思索和深刻的反省。除了想起儿时因不许放风筝而扼杀了弟弟的玩的天性而倍感悲哀之外,更深沉地感慨被掠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其中包含着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而这种健忘与麻木也正是虐杀者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善于解剖自己的鲁迅先生,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反思,表现了对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的否定和深恶痛绝,并启发人们的思考,从而有所觉悟。因此,这篇作品很有教育意义。
2、这篇散文对比手法的运用是一大特色。一是环境的对比:北京二月的肃杀寒冷和江南二月的热烈温和。这一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浓烈的悲情和深重的无奈。二是人物的对比:小兄弟的弱小和我的强大,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和我对风筝的嫌恶。这一对比构成文章叙事的主体,也贯穿文章的始终。三是时间的对比: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亦是我的前后变化,二是小兄弟前后的变化。我的变化是主要的方面,小兄弟的变化是次要的方面,但有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三个层面的对比在文章中交织成深沉的叙事点,使得文章含蕴极深且感人至强。
文章的另一特色是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把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首尾呼应,既给读者以清晰可寻的脉络,又在叙事中深深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
3、《风筝》的语言特色也是别具特色的。如写早春二月故乡风筝季节的那一段文字,绘声绘色,创造了鲜明的意境。在作者的笔下,似乎一切都活动起来了。我们好像从字里行间嗅到了大自然散发出的温暖的醉人的春意。风筝、柳枝、山桃、喧闹的孩子们,这些富有特征的事物唤起了我们的联想,每个读者都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在想象中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气象万千的图画来。又如写“精神的虐杀”的那一段文字,作者通过真切的心理描写和传神的动作描写,使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使《风筝》这篇作品不仅具有深沉的思想力量,而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风筝》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思想内涵很深邃的文章,对于第一次接触鲁迅先生文章且不了解他的写作风格的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正因如此,它又是一篇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学习中感悟文章的内容、谈自己的体会仍是重点之一,而学会朗读和圈点勾画则是本单元的又一重点,学习本单元,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倾听,并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感悟。
2、过程与方法:掌握阅读课文的方法,初步领悟作品内涵;通过朗读、质疑,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章的主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