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100字。
第三编 魏晋文学讲座
章节、名称:第一章 建安文学
授课时数:6学时
教学目的和任务:把握建安时代精神、文坛概况和文学风貌。
教学重点和难点:建安风骨、汉音魏响、曹植诗赋的风格特色
教学方法:贯通古今,关注汉魏文风的承继递变关系;结合科研。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节 概述
一、社会历史概况
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司马氏建立西晋。东晋十六国。
建安文学的断限:建安是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6—219),但文学上所说的建安通常是从黄巾起义算起,即公元184年前后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公元239),前后共计五十多年的时间。
二、汉末世风与士人心态
(一) 察举制度与人物品评:汉末的察举制度。在这种察举制度的影响下,
士族中流行乡党评议的风气,如许劭与从兄许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此外,郭太也以关于鉴人而名闻天下。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以后,人物品评的风气更加兴盛。
(二) 士人的政治地位:汉末的两次“党锢”之祸。经学传统的打破。人
物品评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三) 士人思想的变化:士人的出世之心和英雄意识。士人个体意识的萌
生及其对文学观念的影响。文人集团的出现。
三、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
建安文学的主体精神。建安文学的盛况,建安文学兴盛的原因。第一次文人诗的创作高潮。“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范畴的生成:
“风骨”一词,刘勰最先提出并给以正面阐述,见《文心雕龙》“风骨篇”。钟嵘《诗品·总论》则提出“建安风力”的说法。后来,初唐陈子昂在其《修竹篇序》中也有“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话。自此,这一称谓在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中受到普遍推崇,并开始流行。但最早完整提出“建安风骨”一语的则是宋代的严羽,语出《沧浪诗话》。
建安风骨的内涵与特征:
(1) 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建安文人“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
概多气”。(《文心雕龙·时序》)
(2) 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例如,锺嵘曾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诗品》)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把建安文学的特征概括为:清峻、通脱、骋词、华靡
1、清峻:指文章的风格而言,所谓清峻就是文章“简约严明”的意思。汉末政治、军事的割据和异端思想的崛起,扫荡了经学牵强附会、烦琐求证的作风,曹操以刑名法术进取天下,于鞍马间为文,用语简捷,词风峭厉,不容斟酌。即一般文人所作,指事写意,皆不傍经典,直抒胸怀。
2、通脱: 汉代末年政治权威和思想权威已不复存在,文人脱卸了道德与礼教的重压,重新发现自我,往往能率心任性,表达真实情感。兼之战乱频仍、瘟疫流行,命运难料、事功难成,转而注重内心体验和生命价值的思索。故这一时期的文学,既有直面现实的乐观精神,又有产生于人生无常、自然永恒的人生苦闷。
3、骋词:汉末群雄割据,诸侯并起,战国之世,仿佛再现。为文人实现抱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遇和选择机会。文人议论时事、抒写情志,都力求表现自我,气盛词壮。
4、华靡:两汉文学由质转文,已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建安时期,曹操虽为文质朴,但因文学已经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其独特的个性开始受到文人自觉的重视,文学之渐趋华丽,成为时代风气。
司马迁的生平经历对《史记》创作的影响:家学渊源、勤奋读书、远行游历、李陵事件。
第二节 《史记》的思想内容
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某些真实情况。充分肯定了陈胜、吴广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在历史上的作用。
二、 鞭挞了最高统治者的凶残暴虐、贪婪狡诈和庸俗无赖。
三、 对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中下层人物的优良品德予以热情地讴歌。
四、 在一定程度上否认天命,同时也强调了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第三节 《史记》的艺术成就
一、能抓住带本质意义的典型性重大历史事件,选取这些事件,写出人物在当时的作用,也表现了人物性格。
二、善于运用“互见法”。
三、善于通过琐事来刻画人物。
四、善于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去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
五、精粹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雕塑感。
第四节 《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对古代诗歌,尤其是戏剧、小说、散文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第五节 作品选讲
《项羽本纪》:
《管锥编》:“‘言语呕呕’与‘喑噁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妬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与’,皆若相反相违,而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错综如此者。”
《管锥编》引清人周亮工语:“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马逃亡,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既有作,亦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