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220字。

  《兰亭集序》课文素材锦集
  一
  赏析:王羲之所处时代是“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而,有的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3.重点研习以下语句,深度明确作者的“痛”是什么?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况修短随化,……”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而人生需要外在的事物来满足。自然是永恒的,人生却如此短暂且欲望无止尽,而更多时候是“心想而事不成”,这样“人生的矛盾”又是绵绵无尽的。
  ……
  兰亭集序
  字数:2378
  来源:读写算      2013年39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导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国历史上有“书圣”之称的一位著名书法家,请问是谁?——王羲之,他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今天我们来学习出自王羲之笔下的散文名篇《兰亭集序》。(板书)
  二、文本解读
  1.作家。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玡临沂人。古代著名书法家,他
  的书法在用笔、结构、章法等方面,风神气韵,别具一格,千古独步,自成一家。他的散文简净疏朗,俊美飘逸,显示了高度的艺术素养。
  2.序,文体。分为书序、赠序。书序是写在书籍或诗文前说明性文字。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文字,内容为勉励、赞许之辞。
  3.背景。王羲之出身望族,以交游名士,吟咏山水为乐。永和九年他与谢安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为当时众人所写的诗集作序,本文情真语笃,朴素清新。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第一段 正音
  癸(guǐ)丑 会(kuài)稽(jī) 修禊(xì)事也 感慨系(xì)之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把握语调。
  3.文章思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部分(1-2):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3)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4)明作序目的。(悲)
  四、研读文章 研读第一部分。(请一位学生读)
  1.字、词
  贤毕:有德有才的人都。 咸:都。 修:长。 映带:映衬。
  丝竹管弦:弦乐器和管乐器,指音乐。 一觞一咏:饮酒、赋诗。
  足以:能够。 幽情:深情。 所以:可以。 信:的确,实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