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2015-2016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件+习题):第二单元(8份)
4. 归去来兮辞并序.doc
4归去来兮辞并序.ppt
5. 滕王阁序.doc
5. 滕王阁序.ppt
6. 逍遥游.doc
6. 逍遥游.ppt
7. 陈情表.doc
7. 陈情表.ppt

  第二单元
  4归去来兮辞并序
  “士族”非“士卒”
  2012年11月22日《北京晚报》刊有《走进部长们的大课堂》一文,其中讲到盛唐的经验与教训时有句话说:“当时的唐朝正处在一个社会变迁的转折时期,豪强士卒已经衰落,门阀等级已被打破……”此处“士卒”显系“士族”之误植。
  士族,是指东汉以后在官僚地主阶级内部形成的大姓豪族。他们在政治、经济方面享有许多特权,并世代相传。如魏晋南北朝时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员着眼于士族高门,寒门则被排斥。据学者研究,士族门阀制在唐代开始衰落。
  而士卒即士兵,是军中最底层,和豪门、门阀挨不上边。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高道一
  相关知识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亦叫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又称骚体。辞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但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
  注音
  求之靡途(  )  心惮远役(  )  稔(  )
  敛裳(  )  轻飏(  )  载欣载奔(  )
  眄(  )   西畴(  )  窈窕(  )
  惆怅(  )  盈樽(  )  壶觞(  )
  酌酒(  )  矫首(  )  翳翳(  )
  盘桓(  )  幽壑(  )  崎岖(  )
  答案:mǐ dàn rěn liǎn yáng zài miǎn c
  ……
  5滕王阁序
  误用“首府”
  2012年第16期《文史参考》上刊有《三沙市正式挂牌》一文,其中写道:“备受关注的海南省三沙市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7月24日在三沙市首府所在地永兴岛举行。”句中的“首府”用得不对。
  旧时称省会所在的府为首府,现在指自治区或自治州人民政府所在地。新成立的三沙市,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不是自治区或自治州,称永兴岛为“首府”是错误的。永兴岛其实是三沙市“政府所在地”。再说三沙市是海南省的地级市,即使用旧称,永兴岛也不能称“首府”。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杨西仑
  相关知识
  序,也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写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注音
  翼轸(  ) 懿范(  ) 潦水(  ) 簪笏(  )
  瓯越(  ) 棨戟(  ) 崇阿(  ) 彭蠡(  )
  睢园(  ) 襜帷(  ) 胜饯(  ) 孤鹜(  )
  舸舰(  ) 睇眄(  ) 多舛(  ) 涸辙(  )
  叨陪(  ) 捧袂(  ) 台隍(  ) 烟光凝(  )
  骖(  ) 鹤汀(  ) 凫渚(  ) 萦回(  )
  绣闼(  ) 雕甍(  ) 环纡(  ) 闾阎(  )
  黄龙之舳(  ) 雨霁(  ) 遄飞(  )
  遏(  )  邺水(  ) 帝阍(  ) 赊(  )
  东隅(  ) 弱冠(  ) 悫( 
  ……
  6逍__遥__游
  “俯不祚于人”?
  2012年第10期的《银潮》上,有篇短文《“还债奶奶”彰显诚信力量》,赞扬了一位八旬老人替因病去世的儿子还债的事。作者感慨地写道:“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还债奶奶’传递了一份感人至深、可敬可学的力量。”文中的“不祚”,显然是“不怍”的误写。
  “怍”与“祚”,都读作“zuò”,但不是一回事。怍,本义指惭愧,作动词用时,指改变面色,“不怍”即不惭愧。祚,本义指福、福运,作动词用时,指赐福、保佑、报答、报酬。“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语出《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抬起头来看看,觉得自己对上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对别人无愧。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正江仁
  相关知识
  “逍遥”和“游”是《庄子》一书中频繁使用的两个表达其人生哲学的关键词语。一般情况下都是各自单独使用,只有在《逍遥游》一文的题目中,两个词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短语。《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做到“逍遥游”。
  注音
  北冥(  ) 尘埃(  ) 坳堂(  ) 夭阏(  )
  抢地(  ) 舂粮(  ) 晦朔(  ) 翱翔(  )
  蓬蒿(  ) 抟泠(  ) 鲲(  )  蜩(  )
  决起而飞(  ) 榆枋(  ) 蟪蛄(  )
  斥(  ) 数数然(  ) 恶乎待(  )
  答案:míng āi ào è qiāng chōng shuò áo hāo tuánlíng
  kūn tiáo xuè fāng huìgū yàn shuò wū
  “虫”读作huǐ,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的形
  ……
  7陈__情__表
  应是“日薄西山”
  “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的英雄钢笔,如今日暮西山。”这是2012年11月24日《现代快报》A17版《“英雄”迟暮老国企贱卖股权》一文中的一句话。其中的“日暮西山”讲不通。
  暮,本义指日落时,傍晚;“日暮”也即傍晚,还指天色晚。被暮色笼罩的,当是整个大地,不可能仅限于西山所在的那一角。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当暮色笼罩大地时,西山上方还会有一抹落日的余晖。所以汉语中无“日暮西山”的说法。
  置于“西山”之前的,应是“薄”。“薄”,动词,意思是迫近、接近。日薄西山:太阳迫近西山,即将下落。也比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临近死亡。这个词语很典雅,古今汉语中使用频率颇高。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李荣先
  作者简介
  相关知识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常见的几种有:
  疏: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章、奏议,如贾谊的《论积贮疏》。
  表: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文体,如李密的《陈情表》。
  策:科举考试问之于策而令应举者作答,被称之为策问的文体,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讽谏:古代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在上者接受下级意见的文体,如《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注音
  险衅(  ) 夙遭闵凶(  ) 门衰祚薄(   )
  日薄西山(   ) 茕茕孑立(  ) 床蓐(   )
  猥以微贱(    )  生当陨首(    )
  责臣逋慢(    )  犹蒙矜育(    )
  过蒙拔擢(    )  宠命优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