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16300字。

  黄冈市2015年高三年级9月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2015年9月20日下午2:00--4:30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共8页。全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
  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统一提供的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统一提供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统一提供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
  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
  李智福
  ①庄子与孟子同是战国中期人,同为思想巨擘,他们对“物之齐否’’持两种完全相反的态
  度。庄子提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的观点,孟子则针锋相对地提出“物
  之不齐,物之情也’’的命题。形式上,“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二者歧
  见之大,归本于哲人对世道人生不同的关怀方式和迥异的观照态度。
  ②庄子不是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而是以承认“万物之不齐’’为前提的,这种“齐”意味着承认一
  切存在皆有合法性、合理性。章太炎说:“齐其不齐,下士之鄙执;不齐而齐,上哲之玄谈。”正是此
  意。庄子因“不齐”而走向的“齐’’,是一种平等的眼光和宽容的胸怀,对差异的包容,对弱势群体、
  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这与《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近似。同
  时,当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时,齐万物,一生死,生命也从高下区分的利益焦灼中悬解了
  出来。另外,庄子认为“齐物”的初始图景是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那个时候,“山无蹊隧,
  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庄子对“至德之世”的呼唤渗透着浓浓的诗
  人之乡愁意识和哲人之批判精神,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时时需要反省。
  ③孟子没有像庄子那样悉心去论证“物之齐否’’,而是用一句常识之语“物之不齐,物之情
  也”对提倡“君臣并耕’’的农家学派展开批评。当时,农家学派之许行从楚国到滕国传道,宋国
  的陈相、陈辛兄弟闻风而来,尽弃前学,从师许行。陈相将许行之学转告孟子,孟子深不以为
  然,乃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论证了这种“君民同耕”是不合时宜的,不
  现实的,甚至是荒唐的℃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
  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
  家?”
  ④孟子强调“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恰恰是反对对天下万物整齐划一,比而同之。天下之物
  的价值本应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不可以“同价”贾之,如若以“同价”来买不同之物,必然会造
  成良莠不齐,以次充好。若这种“比而同之”的思想上升至社会政治领域就必然会造成天下大
  乱。在孟子看来,正常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由“劳心者”与“劳力者”两个阶层组成的社会。“劳心
  者”从事治理、组织和教化之事,是“食税者”,古代圣贤如后稷、尧、禹等都属于这类人;“劳力
  者”从事生产劳动,包括耕作、做工和经商,他们要“上税”,为“劳心者”提供衣食之资。可见,孟
  子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一常识之语目的在于证明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⑤庄子持“万物一齐”,孟子持“物之不齐”,二者不可同,不能同,不必同,亦无高下之分。
  在那个战乱频仍、世道窳败的战国之世,他们发现的是不同的症结,因此对“君臣佐使”的调配,
  亦大不同。唯其不同,才证明了思想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二人在中国思想史上实现了互诤
  互补。以孟子对人性之善的信念补庄子的自然天性论,以免人性的沉沦、堕落和虚无;以庄子
  “万物一齐”之自在的、诗意的、艺术的觉悟精神补孟子哲学所许诺人生之过于沉重的负担、责
  任和义务,以避免人生的异化、僵化、道学化。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07月27日第16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虽承认“万物不齐”,但是: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合法性和合理性,因而他又认为,“以道
  观之,万物一齐”,无所谓贵贱短长。
  B.庄子的“万物一齐”是强调因“不齐”而走向“齐”。“齐其不齐”和“不齐而齐”正是他以平
  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的思想基础。
  C.《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体现了对差异的包容,对弱势群
  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
  D.庄子的“齐物论’’是对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初始图景的呼唤和向往,渗透了一种诗
  人的乡愁意识和一种哲人的批判精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是一种客观常识,天地万物本来就存在个体之间的差
  异,因而,不能对天下万物整齐划一,比而同之。
  B.孟子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君民同耕”的农家学
  派的做法是不合时宜的,而且会造成天下大乱。
  C由于存在社会分工是必然和合理的,一个正常的社会应由“劳心者”和“劳力者”两个阶层
  组成,所以,孟子得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结论。
  D.孟子认为天下之物的价值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价格不一样;“劳心者”和甜劳力者”从事
  不同的工作,他们的社会职责也不尽相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对世道人生的关怀方式和观照态度的迥然不同,庄子与孟子对“物之齐否,,的观点和
  态度迥然不同,庄子持“万物一齐”,孟子持“物之不齐”。
  B.庄子“万物一齐”的处世态度可以把生命从高下区分的利益焦灼中解放出来;孟子“物之
  不齐’’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等级制度,为阶级剥削提供了借口。
  C.庄子自在的、诗意的、艺术的觉悟精神使人沉沦、堕落和虚无;孟子宣扬的人生过于沉重
  的负担、责任和义务,则导致人生的异化、僵化和道学化。
  D.庄子的“万物一齐”反对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具有朴素的平等
  思想;孟子强调“物之不齐”,目的是建立有序合理的社会秩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人。幼孤贫,母鬻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尤邃于《易》。
  政和二年,上舍①释褐,补潍州教授。八年,赐对便殿,徽宗伟其状貌,改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