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教程】(山东版)(教师用书)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第三章实用类文本阅读(课件+限时训练+专题训练)(7份打包)
专题综合训练(九) 综合训练(一).doc
第三部分 第三章 专题二.doc
第三部分 第三章 专题二.ppt
第三部分 第三章 专题一.doc
第三部分 第三章 专题一.ppt
第三部分 第三章.ppt
专题综合训练(九) 综合训练(二).doc
第三部分 第三章
专题二 新闻(含访谈)类阅读
[限时提升练]
[限时45分钟]
一、(2014•潍坊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辽宁舰”上最后的八天七夜
——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
辛阳 何勇 白天亮
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
11月25日,沈阳。天色阴沉,寒风凛冽。在外奔波17天。罗阳回家了。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
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可他,永远回不去了。
“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让我们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着的航空信念……
11月18日 晴 初登“辽宁舰”
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11月18日早晨7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始执行歼—15起降飞行训练任务。
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任何整理。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
他很着急。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机每天怎么训练,今后8天里的日程安排。
褚晓文比罗阳早登上“辽宁舰”几日,情况要比罗阳熟悉一些。他曾嘱咐罗阳,上了“辽宁舰”,最好先认认门,这里太大了。
13时30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褚晓文回忆说:“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工作状态。”
11月19日至21日 晴 基建日
浩瀚的大海,一望无边。
此后的几天,舰载机——歼—15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进行基础的流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
“辽宁舰”少了些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安静了许多。
罗阳依旧停不下来。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他向海军询问下一步海试飞行的工作要求,向空军询问今后对飞机制造的要求,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飞机试飞时还需要做哪些改进,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舰载机能否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他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着准备工作。
每天晚上6时,航空例会和晚餐后,罗阳和褚晓文都要在甲板上走走。褚晓文说,罗阳能走上10到12圈,“他在思考,思考着歼—15以及沈飞和中国航空的未来”。
11月23日、24日 晴 海试日
轰鸣。震得人心中翻腾。
歼—15起落时巨大的轰鸣声牵动着“辽宁舰”上的每一个人。
罗阳看待歼—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每次歼—15起降,罗阳总是在距离它最近的位置。
罗阳是接替谢根华上舰的。谢根华告诉罗阳,飞机起降时产生的巨
……
第三部分 第三章 专题一 传记类阅读
[限时提升练]
[限时45分钟]
一、(2014•银川二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魂系大地 卓尔不群
米勒始终是一个虔诚与善良的农民,一个执着与宁静的画家,他的朋友罗伯特曾用这样的诗句赞颂他:“哦,你是乡巴佬中的但丁/庄稼汉里的米开朗其罗。”
1837年1月,米勒离开家乡赶赴巴黎,这是一次伤感的旅行,他身上那种强烈的农民气质使他与那个有着优雅习俗的花花世界格格不入,因为贫穷,他被迫去模仿18世纪的时尚画家,而这恰恰是他忍受不了的。米勒一贫如洗,然而他仍旧那么孤傲,他宣布:“我决不向人低头,也决不让人把巴黎沙龙艺术强加在我头上。我将待在我自己的土地上,决不让出哪怕只有木鞋那么大的地方。”他不但不对学院画法亦步亦趋,反而开始研究巴黎及其周边地区的劳动人民的形象,并于1848年以《簸谷者》为起点,开始了描绘农村的伟大旅程。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自己像是一个唱真声歌曲的人,只是嗓门还太弱,别人很难听见。”
米勒决心离开巴黎。1849年,他来到了巴黎郊区的小村庄巴比松定居,那里的居民就是伐木者和穷得叮当响的农民,在这里,米勒的整个住处都被乡村的简朴笼罩着,他经常在花园中劳动之后才开始到画室里工作,疲倦时他就走进树林里,漫无目的地游逛。他写道:“我喜欢朴实的活动,沿着森林的边缘或林中的崖石,看着黑压压的乌鸦群落在原野上。我甚至愿意走到快要坍塌的茅屋,看着它的烟囱正富有诗意地向空中扩散着炊烟……”米勒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他一生的绝大部分岁月。1853年,他有三幅画在沙龙展出:《收割者的进餐》《牧羊人》和《剪羊毛的妇女》。这些带有壮丽古风的现实主义作品感动了评论家们。然而米勒并不满足,他还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风格,他又开始另一轮创作道路上的尝试。
从1864年到1870年的大部分时间,他尝试运用大色块颜料叠加的油画创作手法,还尝试创作炭笔素描和彩色粉笔画;作品涉及很多题材。这些画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但评论家们大都只关注他的绘画技法,而忽略了其他。米勒始终痛恨单纯的技巧,
……
专题综合训练(九) 实用类文本阅读
综合训练(一)
[限时45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三栖专家”孟祥青
有人说他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学者,有人说他是游刃有余的外宣专家,有人说他是光彩夺目的明星教授——他就是被誉为“三栖专家”的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孟祥青。
1983年,孟祥青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时,恰逢部队到大学招兵。“我父亲是1938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对我影响很大,能成为一名军人,我们全家都非常高兴。”孟祥青说。特招入伍的孟祥青被安排到陆军第38集团军某连代职锻炼。一年的部队生活,艰苦的训练让他完成了从大学生向合格军人的转变。1986年,作为国防大学成立以来世界经济政治教研室最年轻的教员之一,孟祥青夹起教案,开始独立授课,从此在三尺讲台上演绎精彩。
“和平并不等于安全,发展也蕴含着风险;不仅要居安思危,还要居危思危。”孟祥青说,“我在不同的场合这样大声呼唤,目的是让大家感觉到,改革开放的和平年代,威胁和挑战仍然不少且复杂多元,战争离我们其实很近,每个人都要从‘居危’视角重视国家安全。”
2011年11月,孟祥青参加在布鲁塞尔举办的首届中欧高层论坛。会上,他发表了有关“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与中国国防现代化”的演讲,引起与会专家共鸣。事后,我驻欧盟使团专门给学校发来表扬信。“能在维护国家利益时挺身而出,作出自己的努力,这是我最大的职责和荣耀。”孟祥青说。
从事战略理论教学几十年来,孟祥青把自己的讲台拓展到军营、党政机关、院校和研究机构。他举办学术报告数百场,直接听众逾50万人。2003年,国内一所知名高校以优厚条件想把孟祥青“挖走”,但他婉言谢绝了。在孟祥青心中,“搞战略理论教学是兴趣也是使命”,他早把人生梦想熔铸于人民军队中,熔铸于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之中。
“要达到高水准,还需努力。”当年,国防大学老校长张震听课后的一句评语,让孟祥青铭记至今,并一直用以鞭策自己。“我们的学生很多都是军队高级干部,每人都是一本有内涵的‘书’,要让他们听得进去,教师必须是更厚的‘经书’。”孟祥青说。为了增加自己的“厚度”,孟祥青博览群书,尤其是那些与战略学相关的学科,如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等。从历史的风起云涌到世界的日新月异,从彼岸烽火到此地风光,不同视野、不同角度,让他在战略理论体系和基本原则方面能有所领悟,从而在面对重大国际问题时有更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