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120字。

  26鱼我所欲也
  名校讲坛
  1.走近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战国时代思想家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一部书,是由孟轲及其门人共同编写的。全书共7篇,261章。
  2.文言知识归纳
  (1)古今异义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这,这种;今义:常作判断动词)
  ②一豆羹(古义:古代的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今义:豆子,一种粮食作物)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古义:古代容量单位;今义:指计时的工具)
  (2)一词多义
  【而】
  ①蹴尔而与之(连词,表顺承)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
  【于】
  ①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
  【为】
  ①为宫室之美(介词,为了)
  ②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动词,做)
  【得】
  ①二者不可得兼(表示客观上的可能)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感激,现在写作“德”)
  3.主题解说
  本文通过比喻引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最后列举两个事例强调了“义”高于生命,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
  4.难点攻克
  本文论证是如何展开的?
  提示:由设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接着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展开分析论证。第一步是通过对喜爱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的分析,阐明了为了“义”(有甚于生者)可以“舍生”(不为苟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无“义”的事。第二步是假设推理,设想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来。通过正反两方面进行推理分析,接着又举例进一步论证。
  5.结构图解
  一、舍生取义是本心(讲道理)
  中心    比喻论证:舍鱼取熊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