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90个字。
初三语文复习教学案
【复习内容】:《鱼,我所欲也》
【复习目标】:掌握、熟悉课内文言文。
【复习重点】:学会调动知识积累,完成划分节奏、字词解释、翻译等基础题。
【复习难点】:进一步理解基本内容、不同的情感倾向、写作手法等,做好积累运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归纳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编号】:
【复习方法与步骤】: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人称“亚圣”。我们还学过他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通假字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4)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古今异义一豆羹。古义: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今义:专指豆子。
☆词类活用动词用作名词万钟于我何加焉(原意为增加,在文中为益处、好处)
☆重点词语
⑴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⑵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⑶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⑷贤者能勿丧耳(不丢掉)⑸蹴尔而与之(用脚踢)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⑺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⑻妻妾之奉(侍奉)⑼乞人不屑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⑽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⑾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⑿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⒀此之谓失其本心(天性,天良)⒁万钟于我何加焉(高位厚禄)
☆重点句子翻译
⑴舍生而取义者也。译文: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⑵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文: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保持不丧失罢了。
⑶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译文:如果你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连过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
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译文:为了我所认识的贫困穷苦的人感激我吗?
⑸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译文:原先为了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丽而接受了。
⑹此之谓失其本心。译文:这就是所谓的丧失了人的本性。
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译文: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它合不合礼义就接受了,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