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小题,约10130字。
皖江区域省级示范高中2016届高三联考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为第1卷(阅读题)与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
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共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态文明美: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
陈望衡
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迄今为止,人类主要经历过渔猎文明、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三种文明类型。这三种文明类型的环境审美观各有其独特属性。当代环
境审美的新形态是生态文明美。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审美兼顾了对象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自然
美的基础,社会属性即自然物对人的以“居”为核心的生活的意义,这两者的统
一实质就是自然的文明化。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自然属性中彰显了生态性,社
会属性中强调了生态性之于人的意义,综合起来就是凸显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当
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观认为自然环境美,美在生态文明(以生态为载体的文明)。
生态文明时代前的自然环境审美,强调自然环境中的生命意味。这生命意味
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凡是从自然物身上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
郡对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虽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重视
生态,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一般的重视生命的意味,不会强调生命与生命之
间、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关系,更不会考虑到地球上诸多生命良性的发展。生态
着眼于生命的整体性与相关性,关注的是种群的生命,种群的生命实际上并不是
由种群自身所决定的,它受制于与它相关的其他种群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条件。
生态观对生命的理解较一般的生命观深刻得多。
从生态文明的视界来看自然环境审美,自然环境的美在生态与文明的统一即
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审美视界较之自然生命的审美视界主要有五个方面不同:
第一,强调并凸显自然环境美中的生态性。自然性是自然美得以存在的基础,是
其区别于社会美的关键。生态文明视界下的自然环境审美更强调并凸显自然性中
的生态性。‘第二,将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到生态平衡的高度。按生态文明审美观,
必须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平衡意义。失去生态平衡,就是对美的否定,它迟
早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第三,将生命意味的美提升到生态意味的美。生命意味的
美让人的审美视界专注于某一生命的形象展现,而生态意味的美则让人的审美视
界扩展到生命的联系与网络。生态的网络系统只存在于人的理解与想象之中,它
的审美实现呈不断的发散状态。第四,生态审美导入生态公正理念,体现出生态
的兼容性。传统审美张扬人的主体性,而在生态文明审美视界下,审美对象的地
位受到尊重。第五,荒野的审美价值为人们所重视。当荒野被人们接纳并视为生
命之根时,其实它已经“人化”了。正是凭借工业文明提供的物质基础和科技成
就,加上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生态文明为人们提供的视野与观念,人们才能
欣赏荒野的美。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07月15日14版,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经历过的三种文明类型,
这三种文明类型的环境审美观各有其独特属性。
B.自然属性是自然美的基础,社会属性即自然物对人的以“居”为核心的生
活的意义,这两者的统一实质就是自然的文明化。
C.人的生命是生命意味的立足点,凡是从自然物身上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
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那对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
D.按生态文明审美观,必须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平衡意义。打破生态平
衡,就是对美的否定,它早晚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生态文明美是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自然环境
美,美在生态文明,这是当代自然环境审美观的观点。
B.生态观对生命的理解是,种群的生命受制于与它相关的其他种群生命和非
生命的自然条件,实际上并不是由种群自身所决定的。
C.自然美能够存在的基础和它跟社会美区别开的关键是自然性,生态文明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程千里列传
程千里,京兆人。身长七尺,骨相魁岸,有勇力。本碛西募人,累以戎勋,
官至安西副都护。天宝十一载,授御史中丞。十二载兼北庭都护充安西北庭节度
使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曰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
用献忠为副将后有诏移献忠部落隶幽州,献忠素与禄山有隙,惧不奉诏,乃叛归
碛北,数为边患。玄宗愤之,命千里将兵讨之。
十二载十一月,千里兵至碛西,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