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120字。
《论民本》导学案
班名: 组 名: 姓 名: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今、苟、胜、就、刑、衣、王、诸、盍、几、者、莫、虽等),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并能举一反三。
2、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特色。
3、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并了解它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学习重点】
诵读全文,积累重点字词。
【学习难点】
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
【学习方法】
自主感悟、合作探究
【学习时数】
两课时
预习导读单
一、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即今山东邹城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相传,孟子的母亲十分贤惠,辛劳地抚养他长大成人,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邻里环境,孟母曾三迁其家,最后找到一个读书人作邻居,使孟子终成大器,“孟母三迁”的故事也传为佳话。晚年时孟子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至今,我们了解、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子》一书。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
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应发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齐。孟子特别强调民为邦本的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高见。他认为,诸侯如果施行了他这一套“民本”说以及他的治民之术,民就能各自安分守己,统治者也能长治久安,达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即稳定统治秩序的太平境界。
在天、地和民之间,孟子明确地强调人民的作用和地位。他针对当时一些国灭家亡的事实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时期,当法家学派极力强调专制主义国君集权的情况下,孟子的这种“民本”思想是对其消极面的一个极大限制和约束。这种主张在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里,一直成为制约君权,强调皇帝应该顺乎民心民意的思想,对于历朝政治的开明,起了莫大作用。
二、研读文本,整体感知
(一)研读指导
1、请阅读教材及该导学案有关介绍,也可查阅资料,把你认为重要的知识点记下来,并识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