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600字。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内蒙古 巴林左旗教研室  丁学东
传统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二是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语文阅读教学更是“讲风盛行,忽略学生的自读体验,忽略培养语感;分析之风盛行,忽略整体感知和把握。”
新课程提出要转变教学方式,倡导教学是创生与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提倡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自主学习,落实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突显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认为无论是新知识的获得还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要让学生这个认识主体积极参与,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成为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接受存储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探究知识。语文课程标准也在四个基本理念中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依据新课程的这些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初中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方案中课内阅读课“预习——检查预习—研读讨论——质疑交流——赏析积累——迁移拓展——语言实践”的流程,我经过近一年实践探索,认为可以把语文阅读教学流程设计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组织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多向交流”的过程。具体操作和依据如下。
我把以前的课文预习组织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我为把课前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理解教材编者的教材编写意图,知道教材的各个部分的作用是什么。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让学生先通览教材,知道教材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和“附录”五大版块,并介绍每一版块的作用和要求,让学生对教材有整体感知。在教学每一个阅读单元前都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从中知道单元主题和单元学习要求。教学每一篇课文前都让学生阅读标题下方框内的“阅读提示”,从中知道课文学习重点。二、课前预习明确具体的提出要求,如:1、掌握新字词的音、形、义,用词说话,目的在于积累运用字词;2、读熟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能复述课文,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3、记下自己的收获(也有时让学生试做课后题),目的是让学生明了自己已经学会了什么,有成就感;4、搜集相关的资料,目的是使学生拓展学习资源,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利用资料信息的能力;5、每小组提出一个不理解的问题。“提出一个不理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困惑有所了解,从而明了自己的学习目标——“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怎样使学生明了自己在一篇课文中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困惑。每组提一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在争议、选择中解决一些简单的、价值不大的问题,保证提出的问题数量少且质量高,也发挥了优秀生对后进生的帮教作用。在这一环节,可以要求学生多用速读、默读。给足够的时间。把学生能自己学会的都让学生自己学会,个人提出的问题尽力在小组内解决掉,这样保证了学生提的问题数量少而质量高,使课堂教学省时高效。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在新课程中,发现问题不仅是为教学中解决问题服务,发现问题本身就是教学目标。因而我让学生认识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如果提不出问题说明教学出现了大问题——学习的过程要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学生学习就失去的“出发点”,教学就会失去明确的方向,就不能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怎样使学生学会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