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50字。
《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
2015年1月9日 高二(6)班 张淑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中文言知识。
2、掌握孟子对比论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分析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首尾呼应的结构。
2、 诵读课文,对比孟子和孔子的义利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孟子思想对今天的启示意义,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二、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孟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价值。
四、教学方法:
1.布置预习,让学生利用课本下的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
2.通过课文的延伸,联系实际生活,通过适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进行联系、思考、探究,以突破教学难点。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结合课文前的“引入话题”)
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国家就会给他们以赔偿和奖励。这道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救,因此得以重返故国。”
“后来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子贡,他是一个很有钱的商人,他从国外赎回来了很多鲁国人,但却拒绝了国家的赔偿,因为他自认为不需要这笔钱,情愿为国分担赎人的负累。”
“但孔子却大骂子贡不止,说子贡此举伤天害理。祸害了无数落难的鲁国同胞。”
孔子为何责骂子贡呢?
孔子说:世上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鲁国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义’字,只要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时能生出侧隐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烦去赎这个人、去把同胞带回国,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举。事后国家会给他补尝和奖励。让这个行善举的人不会受到损失,而且得到大家的赞扬,长此以往,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这条法律是善法。”
子贡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为自己赢得了更高的赞扬,但是同时也拔高了大家对 ‘义’的要求。往后那些赎人之后去向国家要钱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称赞,甚至可能会被国人嘲笑,责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像子贡一样为国分忧。圣人说,子贡此举是把 ‘义’和‘利’对立起来了,所以不但不是善事,反倒是最为可恶的恶行。”
被尊为“亚圣”的孟子对利和义,又是如何理解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何必曰利》。(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先让学生评价鲁国法律和子贡的做法,再引出孔子的评价,进而引入对本课的学习。
二、背景介绍
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世风蜕变,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