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6280字。

  新泰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大单元检测
  语  文  试  题     2015.10.8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及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第1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的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18.最高的不是天空,是我们的要求;最远的不是天边,而是永不能实现的目标;最广的不是海洋,是人们的胸怀;最美的不是天上的彩虹,而是我们的心灵!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选择出恰当的句子作为“标本”,然后将其他句子按照统一结构和句式进行调整。如可以选择如下的句式:最……不是……,(而)是……。句式确定之后,再调整各句句式即可。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第一次踏上徽州,但见烟树葱茏,(掩映/映照)着栉比而立的黛瓦粉墙,呈现出一派清新野逸的田园风光,犹如丹青妙笔在用枯笔淡墨,勾勒出疏树寒村的山水胜境,那种“ ”的牵人情思,吸引着我寻幽而陶然忘返。“徽式新屋”曾是非常时髦的民居型式,在徽州高移民输出的特殊时代里风靡一时。然而,一旦时过境迁,徽派老房子便愈来愈显现出它的弱点。《汪悔翁乙丙日记》记载了咸丰兵燹期间,作者避难故里绩溪的房子旧貌,半个多世纪以后编纂的民国《歙县志》,对徽州老房子的缺陷更是直言不讳。老房子是徽商如日中天时精雕细琢而成的,它表达了久远的历史,成为明清时高层次地域文化的积淀。但从总体上看,内向封闭式的建筑(阻隔/隔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不能提供有效的通风、采光条件,更无法(营建/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多数老房子是数百年前绪绅富商所建,他们大多衣食无忧,优哉游哉。庭院之中,石台石桌,或设鱼池,或置盆景,将丘壑林泉浓缩于壶天之中,排遣文人雅士诗书之外的闲情逸志,在 ,留存山林隐逸的一片净土。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胜境 时过境迁 B. 精雕细琢(zhuó) 直言不讳
  C.编纂 优哉游哉 D. 风靡一时(mí)     闲情逸志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掩映 阻隔 营建 C.映照 隔断 营建
  D.映照 阻隔 营造 D.掩映 隔断 营造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踏破铁鞋无觅处     俗务萦怀的内心深处
  B.柳暗花明又一村     俗务萦怀的内心深处
  C.柳暗花明又一村     熙熙攘攘的物欲背后
  D.踏破铁鞋无觅处     熙熙攘攘的物欲背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马河声初学楷书,秀美温润有江南习气,一出道就在行当内声誉鹊起。后来又习画,悟性颇高,其所临明清小品,几乎与真迹难分难解。
  B.正与东食西宿、四乡为家的猫儿脸姑娘聊着,突然边上一个花脸猛地打了个喷嚏,溅到姑娘的面颊上,姑娘愀然作色,朝那花脸打了一下。
  C.如果我们转头一看,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人都感到天旋地转的了,即使是过着最平凡安稳生活的人,也会有因缘的离散啊!
  D.自己再也躲不过雪,无论我蜷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不为人知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一项是(  )
  A. 阅读经典,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观察、思考问题,去观察“高远境界”“大气格局”的内涵,使自己逐步登上智慧的殿堂。
  B. 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面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C. 作为中国“四大梆子”之一的豫剧,带着浓郁的乡间俚俗味,在某些城里人的眼中,是“野戏”,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末流杂役。
  D. 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古代先哲于吟咏山水中寄情自然,在文字遗存中,常体现出贴近生活、亲近自然的情趣,也透露出对绿色生态、自然环保的意识。
  唐李章《春游吟》中“美人摘新英,步步玩春绿”的诗句,体现出对“春绿”的欣赏。元稹《早春寻李校书》写道:“江弄琼花散绿纹……撩乱芳情最是君。”能够“撩乱芳情”,使诗人满心欢悦的正是春光绿色。其实,唐人诗作中对“绿”的赞美,并不仅仅表现为对“春”的热情,往往还深含着一种对自然的亲和之心和爱重之情。没有对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