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170字。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2015年10月号第8辑
整理 fcs2002
1.“老年漂”莫成老来彷徨
2. 不要误读苏州“或分不到遗产”新规
3. “点名道姓”突破官场“熟人社会”
4. 是时候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下限了
5. 差旅费标准调整,具体问题当具体分析
6. 救人被狗咬:欺骗要惩戒,伤者要帮助
7. “求情公函”到底能不能开
8. 验货不弄虚,快递实名制才有效
9. “五A景区”中的行政标准与市场标准
10. 小学数学课改革,并不是“推翻即合理”
11. 对居住证趋近平权致以玫瑰色想象
12. “钱式养老”背后的“养老恐惧症”
13. “为生命让道”何妨多一些护航“任性”
14. “无假货”不等于免检宣言
15. 应看到天价虾被宰顾客身上的公民意识
1.“老年漂”莫成老来彷徨
然玉
有这么一群老年人,大多年过半百,本应在家乡安享晚年,却要离开生活已久的故土,来到陌生的城市落脚。他们操持着不同的口音,来往于家和幼儿园之间;他们生活的重心就是一家人的衣食住行……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一个共同的称呼:“老年漂”。“老年漂”,顾名思义就是:老了,还在漂泊。泛指那些到了晚年,却离开故土来大城市与子女长期同住的老人。(10月20日《现代金报》)
老了老了,漂着漂着。虽有儿女子孙在侧,却无奈早已背井离乡。又有谁能说清,这到底是老有所安,抑或是老来彷徨呢?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老年漂”的境况实在让人感慨良多。亲情难弃、故土难离,当两者无法两全,所谓“取舍”总归艰难……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城市化的深入,随着人口流动的频繁,“老年漂”群体势必会不断壮大。只是,在陌生的环境里,他们过得好吗?而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老年漂”的产生,无疑有着极为复杂的社会背景。随着经济发展,年轻人从事“在地化”的工作变得越发不可能,取而代之的则是大范围的跨地域就业。在这其中,很大部分就包括了,由城市化所触发的“农村青年向城市流动”;此外,另一个必须厘清的事实是,都市生活成本的高企,以及女性职业化的普及,使得“双职工家庭”成为最主流的家庭组织形式——凡此种种,都是促成“老年漂”的现实土壤。
在很长时间内,我们都将这群人称作“进城老人”,直至近来才有“老年漂”的称呼。一个“漂”字,很好折射出这群老人内心的孤独、精神的游离。远离了故土的风物人情,远离了熟悉的生活日常,在完全陌生的城市环境中,“老年漂”们不得不做出改变。很显然,这是一个“再社会化”的过程,早已定型的老人们,被迫去习得全新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这其中的种种纠结,自然不难想见。
如今的社会结构,几乎注定了会产生越来越多“老年漂”;可是,我们的公共服务,却似乎仍未就此做好准备。最典型的例子是,医疗保险的关系转移和异地结算,尚且还很不方便……诸如此类,涉老公共服务根深蒂固的“地域区隔”特征,严重影响了“老年漂”们的切身利益。最大的尴尬在于,当老人们下定决心跟随子女“流动”,却有一股无形的力量牵着他们留在故土。不知又有多少人,会因此平添烦恼?
当“漂”成为无可奈可的选择,我们只是希望,他们至少能够“漂”得安稳些、踏实些。亲情的召唤,从来有着无与伦比的能量。决意发挥余热的老年漂们,当然有理由获得更多的善待。这一方面要有赖于子女们的自觉。那些忙碌的年轻人,总不能只顾着榨取价值,而忘记感恩与回报吧;另一方面,则要依靠公共服务的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的规则设计,有义务尽快适应不可逆转的现实,而不是反过来横加阻拦。(然玉)
2. 不要误读苏州“或分不到遗产”新规
张燕
重阳节前,为进一步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昨天通报近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发挥审判职能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实施意见(试行)》情况。在赡养问题上,首次以规范性文件形式明确,对老年当事人起诉要求赡养义务人履行精神赡养义务的,法院应予受理。首次明确部分继承人未尽精神赡养义务的,判决时可视情况少分或不分遗产。(10月20日《现代快报》)
恰逢重阳节,这则新闻引起网友的轩然大波。不少网友疑惑,子女分不到遗产,哪遗产归谁,难道归国家?还有网友疑惑,能不能常回家看看,这个有很多特殊情况,不能因此就不分遗产吧。其实,这些理解都是误读和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