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课时,约3320字。
背 影
朱自清
[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长期以来,对课文的理解只是简单地归纳为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其实在课文中作者的心理是前后不同的,只有深入体会“我”的心理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那么最好的方法也就是诵读,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特别是《背影》,重点是透过父亲的背影和作者的泪水来理解父亲的爱,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狼籍、颓唐、琐屑、蹒跚、踌躇”等词语。
2、品味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能力目标: 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德育目标:体察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
教学重点:赏析文章朴实却含蕴至爱深情的语言,体会感情流程。
教学难点:从理清文章脉络入手整体把握内容,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理解2、3语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和探究法。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文章,获得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同时,在诵读种理清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积极研讨文中关键性语句的表义和表达作用。如四次写背影的文字和四次描写“我”的眼泪;理解对父亲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作用;同时,结合生活体验揣摩作者的心情和感受,激发爱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无私的爱,柔蜜的爱意伴随着我们的成长经历,这种感情无论是蕴蓄在平常的片言只语,还是流露在不经意的神情动作中,都是那样令人难忘。今天我们学习的则是一篇从父亲的背影中感悟出亲子之爱的散文——《背影》。
二、资料助读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是朱自清于1925年10月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它描写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丧之后与父亲在火车站上别离时的情景。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三、诵读课文,整体把握
1、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差使(chai) 奔丧(sang) 狼籍(ji) 簌簌(su) 蹒跚(pan shan) 踌躇(chou chu) 迂腐(yu) 颓唐(tui) 琐屑(suo xie)
2、集体朗读课文一遍。
四、师生共同讨论问题
师:本文不同于一般作品从正面着笔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 而是选取了对儿子来说再平常、再熟悉不过的“背影”为表现角度,为什么车站送行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呢?
生:因为这是在特定的背景下描写父亲背影,所以特别令人感动。
师:好,但能否再具体点呢?这特定的环境指什么?